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做為多年DIYer,這個還是有一點發(fā)言權的。個人看法,歡迎來噴。 贊同一樓的說法,AMD就是一跟班的,一直沒有特別大的技術優(yōu)勢。從DIY角度來看,AMD的U就是性價比高,一般用用的話,還是不錯的。AMD一直是價格優(yōu)勢來占領市場的。無論雙核,三核,四核,AMD的性能都是一般,中低端的U都是各有千秋,高端平臺絕對是Intel更厲害。哪怕是前兩天剛剛發(fā)布的推土機U,也是性能一般,真的一般。只能靠性價比來吸引人。 再來說Intel的U,Intel這么多年,在個人PC市場上,一直是領軍人物,這個有目共睹。無論是U的制造工藝,還是指令的優(yōu)化,都是絕對NB,尤其是Intel的Tick-Tock戰(zhàn)略,更是強烈的影響著全球的PC市場。中低端平臺,Intel和AMD的U各有千秋,但是,在高端平臺,基本都是Intel的天下,尤其是到了Core時代,也就是酷睿時代。 在筆記本領域,AMD的U的本子,基本都是中低端的配置,性能一般,價格占優(yōu)。而且,各大PC廠商推出的很少。Intel的U就是絕對的主流了,從上網本的Atom到低端的Pentium/Celeron,再到中高端的Core/Core 2/Core i3/i5/i7等等。全面覆蓋高中低平臺。 在X86服務器領域,AMD的U就是小眾平臺了。無論是成套的Server,還是推出的板子,都是小眾。Intel Xeon,絕對的領軍平臺。中小企業(yè)的Server基本都是Xeon平臺,用AMD的太稀罕了。IBM也感到了Xeon的壓力,小機也表示,鴨梨很大。 Apple自從結束了Power PC之后,就全面轉向了Intel平臺,無論是本子,一體機還是工作站。和Apple的合作,除了Intel的U之外,也就是NV的板子,獨顯/集顯。AMD唯一能參與的也就是集顯/獨顯了。U,根本別想。 回到重中之重的地方,臺式機領域,品牌機和DIY。在中低端平臺,基本AMD還是灰常NB的。Lenovo,Acer,DELL,HP等等,都推出了各個價位,各個定位不同的PC,辦公/家用,都有。沒什么,就是價格優(yōu)勢。很便宜的價格可以買到三核/四核,對于老百姓來說還是很有誘惑力的。Intel來說,相比起AMD,還是貴一點。但是Intel有更強大的品牌號召力,這個也是Intel比AMD占優(yōu)的地方,除了性能。DIY領域,AMD和Intel定位分明。AMD主戰(zhàn)中低端平臺,U+板子,集成聲卡顯卡網卡,加上內存,硬盤,其他附件,19的顯示器,入門平臺,絕對的NB,價格便宜,性能能滿足大眾需要。Intel就是絕對的中高端平臺的霸主,只要玩DIY,玩游戲,那么,Intel的U絕對沒錯,性能在那擺著。SNB平臺的推出,中高端DIY游戲機,還有AMD什么事么?2600K,風冷,長期@4.5G,妥妥的。當然,A飯那種是例外,追求扯淡的3A平臺,除了A飯,沒人會買賬。 (突然發(fā)現(xiàn)歪樓了,這個風氣不好。打住,回到樓主的問題) 在CPU綜合應用技術上,Intel的東西比AMD多的多。從CPU-的指令集,指令優(yōu)化,還是配合C-ipset,內存,硬盤的綜合技術,Intel都是N0.1,AMD只有干看的份,沒那技術和實力。但是,Turbo Boost技術,這個只有高端的i5/i7上才有,低端的i3是木有的。簡單說,這東西就是個自動加速的技術,自動提高主頻,主頻高了,速度就更快,尤其是轉碼片子的時候。(這個地方肯定有人說為什么不用GPU,GPU如何強大如何如何。這個,轉碼的時候,純CPU雖然速度沒有GPU快,但是不會出現(xiàn)莫名其妙的出現(xiàn)亂碼和顏色失真的情況。轉變3的時候,2600K@4.5G,還是慢,慢,慢。)超線程,Hyper T-reading,HT技術,這玩意當年在P4時代很火,單核+HT,那就是雙核心了,像雙核U。包括現(xiàn)在的i3/i5/i7都支持HT技術,雙核U,HT,就是四個線程。四核U,HT,就是8線程。八核U,HT,就是16線程。如果是Xeon U,雙路,那么任務管理器里可以看到24線程的壯觀場面....... 同樣都是四核的U,AMD的一般來說,綜合實力比Intel同級別的U要差一點點。哪怕AMD剛推出的推土機U,利用四核打雙核,六核打四核,八核打六核的戰(zhàn)術,還是不占優(yōu),充其量是半斤對八兩。在需要絕對CPU計算的地方,CPU指令集和優(yōu)化程度決定其性能強弱。但是,CPU不是一個人在戰(zhàn)斗。在其他的應用場合,CPU就要協(xié)同其他單位作戰(zhàn)了。CPU工作單位是主板,主板的核心是C-ipset。U再好,沒有好的C-ipset配合,還是白搭。從當年的Intel自己的i Series芯片組,VIA,SIS,ALI等等的比較就可以看出來,Intel自家的U和芯片組配合,性能沒得說,但是價格貴。所以才有了第三方的芯片組。AMD當年也是一樣,自家的芯片組甚至沒有NV給做的好,干脆直接都讓NV做了。所以,簡單綜合,絕對CPU計算的地方,Intel和AMD各有千秋,Intel的U的性能,越是高端平臺越是厲害。但是,在綜合應用上來看,Intel的U+芯片組,那更是比AMD好的不是一點半點,大多數(shù)測試軟件的跑分來看,Intel在大多數(shù)項目上占優(yōu)。 AMD,做CPU里面,做顯卡做的最好的;做顯卡里面,做CPU做的最好的。 所以說,中低端,AMD占優(yōu),中高端,Intel占優(yōu),高端平臺更是沒AMD什么事了。但是,無論如何,還是要感謝AMD,要是不他的存在,Intel這個坑爹貨,價格更是貴,而且更是頻繁的換接口。AMD就是普通老百姓的-,價格便宜量又足,好用。AMD,加油,AMD,剛剛的?。?!答案 2:
AMD 價格便宜的原因是它在高端領域(簡單的說,就是2000RMB以上的CPU領域)完全沒有能夠跟 intel 可競爭的產品。而這會造成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認為 AMD 的 CPU 就是不如 intel,從而使得群眾更加認可 intel。群眾認可度低的產品,必須要通過價格打開銷量,這是個很重要的因素。 群眾對 intel 的盲從又導致了 intel 有足夠的價碼跟PC產商談判。例如 intel 可以威脅PC產商說只要你敢用 AMD 的CPU,我就把提供給你的 intel CPU 全線撤出(這是真實發(fā)生的事情)。這樣會造成很多 PC 產商尤其是弱勢群體的中小產商全線 intel ,不敢引入 AMD。因而在品牌預裝領域,AMD 也就只能占 20% 左右的市場而已(現(xiàn)在是超過了20%)。 不過必須指出的是,所謂“AMD的CPU比intel輸一點點”只是一個指標上的象征意義,它并不影響用戶的實際使用,也就是說,在大多數(shù)用戶的實際普通使用中,intel cpu 除了跑分以外并沒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是你的計算機不是專門用來跑分的,而且跑分程序通常專門為 intel cpu 特定優(yōu)化)。在同頻的 K10 跟酷睿中,應用程序并不會明顯的更快與更慢。我在日常使用i5跟AMD四核中,也沒有明顯的肉眼可見的快慢感覺。 我使用過數(shù)十款 CPU,其中 intel 的數(shù)量兩倍于 AMD 數(shù)量,現(xiàn)在正在用的電腦中也有三臺 intel 一臺 AMD,這主要因為 intel 的 CPU 更高產,AMD 生產一代 CPU 的時間,intel 已經生產了兩代。自然升級 intel 會偏多些。——但是論性價比來說,intel 在低端基本沒有性價比,因此更適合-購買。如果你可以花最多的錢買最高檔的電腦,毫無疑問 intel CPU 可以具有更強的性能,你應當把有限的-買電腦的指標盡量投放到無限的 intel CPU 身上。但如果你并不追求一切-,預算又非常有限,那么在同樣的價格下你大抵可以用 AMD 配置出性能強得多的電腦。 技術方面,在目前的階段,對于x86架構,無論AMD還是intel大致都優(yōu)化到了接近極限,兩者基本上都在每一代產品中不斷的互相學習或說偷學對方的技術,樓主提到的 turbo-boost ,在AMD下一代CPU里面一樣有,而超線程技術,在AMD的下一代CPU里面一樣也會內置,只是因為商標原因AMD不能把自己的技術叫做超線程而已,另外L3緩存與CPU內置內存-這樣的技術是先出現(xiàn)在AMD中然后被intel 酷睿i系學習走了,APU這種東西intel跟amd其實也是同步研發(fā)出來的,雖然看起來是amd先廣告,實際上intel很快就會有類似的產品。將來這個趨勢會繼續(xù)保留,也就是說兩者的技術差異除了廣告商的噱頭以外,并不會有太本質區(qū)別,每一代都在互相學習,不會有任何技術導致用戶肉眼可以看到的運行速度差別。 如果對比同主頻下的單線程應用程序性能,在當今年代誰都很難做到大幅度提高,誰都不可能大幅度甩開差距。因此,性能其實已經并不是選擇CPU最主要考量的因素,現(xiàn)在的選擇變得更加明朗: 1??粗瞥蹋毜闹瞥蹋ɡ?2nm小于35nm)能夠支撐更高的主頻,更少的發(fā)熱量,更低的功耗。因而,更先進的制程一般來說意味著在同等條件下制造出更好的CPU,intel大興土木在各地建設晶圓廠就是如此,因為只要 intel 不斷提升制程,即便 CPU 在架構上不變化,也可以持續(xù)的領先與甩開對手。 ——看制程,選 intel 幾乎永遠是對的,intel 的 CPU 更貴,正因為 amd 的同一代制程總是會比 intel 晚一年半載才能上市。但是,市場規(guī)律發(fā)現(xiàn),一旦 amd 同一代制程的產品上市,DIY市場的關注熱點就會扭轉過去,因為在同樣的制程下,amd 無疑具有更好的性價比。比較悲催的是,往往這個時候不久,intel 下一代制程的 CPU 已經出來。。。如果你總是有錢買最新一代制程的 CPU,那么你肯定需要買 intel。這并不意味著 intel 的舊制程 CPU 也是香餑餑。 2??垂呐c核心數(shù)量的比率,并行處理年代,大家發(fā)現(xiàn)只要堆砌足夠多的CPU與核心就能達到你想要的計算能力,因此,計算能力的瓶頸被功耗瓶頸所代替,更多的核心并不是沒有代價的,它意味著你必須提供更多的電力。AMD在制程方面已經無法同 intel 抗爭,剩下的辦法只能是優(yōu)化功耗,APU的出現(xiàn),承諾的是每單位功耗的運算能力更強。換句話說就是運算能力除以功耗,商數(shù)更大。這算是一種很可行的繼續(xù)維持競爭能力的方式,因為在總運算能力方面很難超過 intel 的前提下走功耗路線是正確路線?!茈y說AMD的翻身路線一定能奏效,但在研發(fā)資金有限的情況下,這是個積極的好的發(fā)展方向。答案 3:
我覺得 AMD 并沒有什么特別的優(yōu)勢來降低成本。它的低價是降低利潤來競爭罷了。今天大多數(shù)軟件還是為 Intel 芯片優(yōu)化的。而且 Intel 的配套工具更全面。AMD 地位很凄慘。不過美國不會讓 x86 市場只剩下一家 vendor 的。答案 4:
這個問題我在一本-(《-計算機》)上看過不錯的論證的。大意是說英特爾“Core”處理器的微架構勝于對手,而AMD K8處理器家族則擁有更勝一籌的連接架構。 下面是文章最后的總結文字: 如果說微架構決定了計算機大腦的智商,那么連接架構所決定的就是神經系統(tǒng)的敏銳程度,這兩者相輔相成,從不同的角度對系統(tǒng)性能產生著重大影響。在微架構的戰(zhàn)爭中,英特爾獲得了絕對的勝利,Core以卓越的指令并行性和每瓦性能確立了x86處理器的巔峰,x86芯片首度在技術上達到RISC芯片的水準。 但在連接架構的競爭中,局面卻決然相反:AMD系統(tǒng)集成內存-HyperTransport直連總線讓CPU獲得卓越的內存使用效率;Fusion架構讓GPU又獲得同樣出色的內存效率,Torrenza協(xié)處理器平臺讓超級計算機的構建變得更簡單易行。而英特爾一直拘泥于傳統(tǒng)的連接架構,開發(fā)人員沒有從全局的高度來對整套平臺的連接架構作任何優(yōu)化設計,雖然它最終也將進行變革,但明顯是追隨AMD的后塵。倘若英特爾能夠在連接架構方面前衛(wèi)一些,配合一流的微架構和領先的半導體技術和產能,AMD將完全沒有機會。 我們只是從技術角度探討微架構與連接架構的問題,對PC來說,連接架構之于性能的影響還不是那么巨大,微架構的差異為顯性因素,所以如你在諸多評測中所見,Core 2 Duo平臺在性能方面優(yōu)勢明顯。但在四路乃至八路服務器系統(tǒng)中,AMD Opteron則獲得更多技術層面上的認可。答案 5:
超線程是奔四時代就有的產物,記得當時Intel也只說它能通過虛擬出兩個核心,來提高10%的性能。后來Intel又把這玩意只用于高端CPU作為一個賣點。就像VT也一樣,本來很普通的一個東西,非要只在高端CPU上才開啟,作為一個賣點。不知道為什么那么多人對超線程趨之若鶩,不就是任務管理器里看起來好看一些嗎? 另外,似乎沒有人提到關于amd-的問題。這個-位指令集是AMD先搞出來,而當時Intel好像去搞IA-去了,問題是為什么后來Intel要把它抄去,而不自己再開發(fā)一個呢?答案 6:
Intel有段時間基本上以主頻取勝,AMD以架構取勝,這點在奔騰D時代終于讓AMD在技術上實現(xiàn)反超。不過時間不長,Intel推出core架構,AMD又落后了。 民用市場上,移動戰(zhàn)略思維上的落后,被ARM打得落花流水,不知道能否王者歸來?下一篇:用銀聯(lián)卡怎么在自助繳費機上交話費?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國內有什么產品在支付環(huán)節(jié)不使用第三方支付,直接填寫-就能支付的?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