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在臺灣竹器工藝發(fā)展史上,日治時期影響深遠。日治五十年期間,日本從臺灣招聘竹工師傅赴京都學習竹器編制的技法,如嘉義的徐振生、鹿港的陳贊成、二水的許正、土城的徐金龍等人,都是日本人推崇備至的「名師巧匠」,他們到日本學習更精湛的竹器編制技法,學成後肩負起傳授「新竹藝技法」的任務;不久又在臺南縣關廟鄉(xiāng)與南投縣竹山鎮(zhèn)兩地,各設立竹藝編織研習所,專門教導民眾竹材與竹藝的編織技能,對臺灣竹藝產業(yè)化的發(fā)展,奠下良好的基礎。今日竹編藝師如竹山的黃涂山、吳圣宗,關廟的涂坤山等即為當時的學員。
臺灣竹器行業(yè)蓬勃興盛的時代,是在臺灣光復至五十年代初期。這一段時間,由於戰(zhàn)爭炮火的無情摧殘,生活物資匱乏,臺灣人民效法早年由大陸到臺灣拓荒墾植的移民,就地取材利用盛產的竹子,作成一些簡單的耕作器具,及日常生活用品。民國三十九年左右,臺灣竹材加工業(yè)約有二萬人從事生產,而臺南縣的關廟地區(qū),從事竹業(yè)者,更多達百分之七十,當?shù)鼐用褚曋窆槿l(xiāng)性之農家副業(yè),隨處可作,技術熟練。至民國四十五年左右,大量塑膠制品投入市場,竹工藝因而沒落,關廟受到波及,逐漸轉型成以藤加工為主。至民國五十年代,機器取代人力加工,并先後在竹山、草屯、關廟、鹿港、布袋、埔心、木柵等地成立竹材加工技術的訓練,因此到了六十年代,政府為了振興國家經濟,積極發(fā)展手工藝,於是竹編工藝又隨著興盛,同時也積極拓展外銷的事業(yè),產品以水果禮籃、斗笠、竹畚箕、竹花瓶、竹扇、竹燈罩為主,當時臺南的關廟、歸仁、龍崎及南投竹山為主要的產區(qū)。
臺南縣關廟、龍崎鄰近的村落,曾因竹篾制造業(yè)的普及,而有「篾器之村」的雅號;關廟鄉(xiāng)的口號、標幟是:「鳳梨香、竹筍甜、藤椅涼、竹器俏、關廟的特產呱呱叫!」關廟的竹材,來自龍崎,竹材筆直肉厚,是制造竹器的好材料,可謂之得天獨厚。關廟、龍崎的竹藤器家具制作,除了外銷日本之外,也是全省藤器家具的主要供應處。
近年來,因受東南亞地區(qū)工資低廉及竹藝品大量傾銷之故,竹藝業(yè)者紛紛轉行或到國外投資設廠,目前臺灣的傳統(tǒng)竹器制作供需數(shù)量不多,外銷幾乎完全中斷,即使是在關廟鄉(xiāng)集散處所看到的,也大多是從國外進口,因此不禁令人感到惋惜。傳統(tǒng)竹藝在關廟、龍崎已逐漸沒落,又因人口嚴重外流,面臨無人傳承技藝而瀕臨消失,不過,仍有一群老人不愿放棄竹編技藝,仍不斷編制竹編果籃,并由業(yè)者不定期前往收購,而使這項老行業(yè)的得以保存,傳統(tǒng)竹藝的存續(xù)實為隱憂。建議政府應規(guī)劃推廣教育,讓臺灣民眾重新認識、進而欣賞和喜愛竹工藝品,將竹藝融入生活,或許竹制品才會再有春天。
參考資料
下一篇:如何去除水壺水垢 燒水壺怎樣除水垢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雙輪口編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