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石鼓的形式,依其外形可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段為突出的圓體鼓面,中段為托住鼓面的梯形、矩形鼓架,下段為承托整個石鼓的基座,高低不一,常隨門的大小比例而異,通常為鼓面直徑的五分之三。
石鼓雕飾常施以深、淺、薄浮雕技法雕鑿而成,其雕飾的發(fā)展,通常因位置的不同而有紋飾的變化:
一、鼓面雕飾有鏡面、螺紋、動物紋等紋樣:
1.鏡面石鼓,表面平素毫無雕飾,常以薄浮雕之云紋或花草托住,為明末清初的早期風格,例如:臺南孔廟、艋舺龍山寺的石鼓。
2.螺紋雕飾,是臺灣廟宇中最常見的形式,螺紋自上至下,自左向右算皆均分為九等分,意喻九為至大至尊之意;鼓緣前方有垂巾雕飾,并以淺浮雕之花卉、鳥獸雕飾鼓架承托鼓面,有時紋飾甚至延伸至螺紋鼓面,覆蓋其上,例如:臺南大天后宮、宜蘭城隍廟的石鼓。
3.動物紋飾的鼓面,以龍、鳳紋樣雕飾鼓面,通常以「雙龍搶珠」或「蒼龍教子」為主題,采天翻地覆的構(gòu)圖模式作立體的深淺浮雕,例如:艋舺龍山寺之石鼓。
二、鼓架:位於中段的鼓架,早期以矩形或梯形為主,後來逐漸演變?yōu)閮?nèi)凹弧線形式,甚至彎曲線條越來越大。其雕飾的發(fā)展,早期以云紋、花卉作淺浮雕裝飾,爾後隨著曲線幅度變大,雕飾題材演變?yōu)橐浴柑薜赝黄稹沟牧Ⅲw浮雕為主。鼓架彎曲處,有雕以祥獅、人物裝飾紋樣的,如艋舺龍山寺之石鼓,刻有文官持旗、球,武官持戟、磬,以諧音取「祈求」、「吉慶」之意;在鼓面邊緣雕以垂巾,作為鼓架收頭處;鼓架前端雕作「祥獅獻瑞」雕飾的有三峽祖師廟的石鼓;也有鼓架完全不加雕飾者,如臺北大龍峒孔廟的石鼓。
三、臺座:石鼓之下常作臺基的形式,早期雕飾以花卉的淺浮雕為主,而後逐漸發(fā)展為動物、器物等半立體的雕飾。
石鼓以基座、鼓架及基座與門柱相連,是穩(wěn)固門柱及安裝門板的一個構(gòu)件。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