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簍,是原住民的編織工藝品類。背簍依材料之不同可分為竹編、藤編兩種。婦女用背簍或背架上山工作,將背帶置於婦女的額頭,做為婦女工作前盛置農(nóng)具或背負嬰孩之用;平常也可置放地瓜、芋頭、南瓜或谷物類等農(nóng)作物。使用背簍背負重物時,必須把雙手握緊背帶兩端,以減輕頭頂?shù)呢摀?,并防止背帶向後滑落?p>臺灣各原住民族,使用藤條、竹片等素材,以其表皮纖維強韌的特性,在取用、烘烤之後,趁其仍保有柔軟特性時,加以編織成形以承載重物。不同民族有不同的背簍型制,但其背負的方式有雙肩背負、頭帶背負或二者并行的背負。原住民的背負系統(tǒng),背簍可算是外架式,以頭帶為主、頸背承載受力,且不使用腰帶輔助。泰雅族傳統(tǒng)背簍的使用有其禁忌,它一定是男女分開,不可混用,就像男性是不能碰織布機及相關器具,女性不能碰打獵用具是一樣屬於禁忌的一環(huán)。
背簍的制作,有大、中、小之分,視使用需要而定。
背簍的編制法:
以藤條作為背簍之骨架,以竹或藤編作編體,常見的編法有透孔六角編法、斜紋編法、方格編法與柳條編法等;由於泰雅女性多采額運法搬物,故前側(cè)提把下系有藤編單條背帶的是女性用具,男性則為兩肩背帶。目前因藤材取之不易,因此尼龍纖維就逐漸取代藤材了!
參考資料
原住民三類DIY背包。http://.twmount.tw/Content/Content-Detail.aspx?seri=1850 自然與人文數(shù)位博物館,民族典藏知識單元。http://digimuse.nmns.edu.tw/Module.jsp?ID=aetpuyh02110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