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臺灣先民自福建渡海而來,早期一切民生日常用品、傳統(tǒng)精致漆器及制作技法,也隨著移民而植入,而藤編器具的使用在臺灣原住民當中極為普遍,且多為日常生活中極具實用且多用途性質(zhì)的容器,因此開始就地取材、自制生活所需器物的生活,這些漆器,大多從福建舶來或唐山師父在臺制作,如佛像、紅眠床、櫥柜、梳妝臺、禮籃、果盒等,而這些漆器是習俗與宗教信仰中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因臺灣盛產(chǎn)竹材、藤材,因此竹籃、藤籃編制物便成為墾荒初期的實用、儉樸的日常生活用品。直到清雍正年間,清政府對臺灣解禁後,大量精致的竹制品從泉州、廈門等地大量輸入,可見竹、藤制品在臺灣早期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與意義。
以下就藤胎漆器的制作技法,簡述如下:
1.胎體制作:以藤篾編制器物胎體,注意胎體的支架及編制弧度,以免變形。
2.整理胎體:檢查胎體編制的緊密度,修剪多余的藤篾。
3.固胎:在藤篾胎體內(nèi)外,均用漆刷髹涂生漆一遍。
4.填漆灰土:藤胎因材料及編法,常產(chǎn)生較大的空隙,所以胎體內(nèi)外必須先用生漆及黃土粉混合的漆灰土填埋,以鞏固胎體。
5.貼布:施作部份為內(nèi)胎及緣口部分,有防止漏水的作用。使用米糊及生漆混合而成的黏著劑,將錦織布黏貼在整個內(nèi)胎及緣口部分。
6.整修:削去多余的布。
7.粗漆灰土:將生漆及粗黃土粉混合的漆灰土,使用木刮刀或硬毛刷在貼布處刮平,等乾後,用砂紙研磨;再刮一次粗的漆灰土後,陰乾。
8.研磨:用水砂紙研磨。
9.細漆灰土:將生漆及細黃土粉混合的漆灰土,使用木刮刀或硬毛刷在貼布處刮平,等乾後,用砂紙研磨;再刮一次粗的漆灰土後,因乾。
10.研磨:用水砂紙研磨。
11.下涂:用漆刷髹涂黑漆一次。
12.研磨:用水砂紙研磨。
13.中涂:用漆刷髹涂黑漆一次。
14.研磨:用水砂紙研磨。
15.上涂:用漆刷髹涂黑漆一次。到此內(nèi)胎及緣口的制作工序完成。
16.為了加強藤材的特色及編制的紋飾技巧,大部分的作品只使用生漆一再擦拭,視創(chuàng)作作品需求之色澤及亮度,達到所需為止。色彩表現(xiàn)部分,可在表面胎體部分彩繪,增加設計及美感。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