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祀壺中的「壺體」,基本上只是用以盛裝神圣力量「向水」的器物,并非神像,也因此,由阿立祖(或太祖)掌控的靈力—「向」—才是祀壺的核心(注3)。僅是作為容器的壺體,其形式甚至是材質都可依實際需求不同而變化,如:為應付聚落年度祭儀的大場合而使用的「向缸」、和用於小型治療性儀式的「向碗」,雖然外表不同,但內隱意義卻是相同的; 不過大體上還是可分成兩類:一類瘦長有瓶的「阿立矸」或「矸仔神」,內裝之向水強調與阿立祖等神明的意義連接性;一類所裝的向水只是具有保平安和治病作用,可能是大如缸的「向缸」,也可能小如碗的「向碗」(注4)。 祀壺所代表的神明,在實際意涵上,約可分成三種性質:有代表整個社群的太祖、公廨祖、老祖、開基祖等;代表家系祖先的阿立祖、阿立母、壁腳(佛)仔、門後佛仔等;以及代表尪姨法力來源的豬仙祖、向祖、向缸祖等(注5)。
由於祀壺的神明是不現(xiàn)身的(注6), 從壺體的外貌上很難辨識其究竟指涉上述何類意涵的神明,因此,只能由其放置或祭拜的地點來判別:置於家中的是私家系統(tǒng)的阿立矸;而放在公廨里的代表社群系統(tǒng)。壺體原應放置在地上,并在其下方安置一片香蕉葉或石板以為神座;但在漢人民間信仰的影響下,不少信眾為提高神格,會將壺體移到神明桌上,甚至因此轉換了信仰意義,將之視為漢式神明之一(注7)。
然而,祀壺信仰所代表的意象其實與漢式信仰在邏輯上有截然不同的差異。無論信徒為阿立矸作如何的裝扮(裹紅布、插花…),阿立矸的造型仍是一只不加蓋的、開放的容器;相應之下,作為祭祀場所的公廨,也是以沒有設門的開放性建筑樣式呈現(xiàn)。有學者謂,這些意象,正如棲息於瓶內水中的向魂從屬於太祖一樣,反映了中心向外邊開放,外圍的位階高於中心的意義(注8)。此與漢式信仰中,以中心為高階,視外圍為邊陲的意象大異其趣,也表現(xiàn)出西拉雅傳統(tǒng)信仰的特殊性。
注釋:
1.其中, 尤以日治末期民俗學者國分直一的主張影響甚大,他提出「追索祀壺習俗分布,可以是考察西拉雅族群分布的重要方法」(國分直一1981[1944]: 248)。
2.潘英海(1998: 166)。潘另有著文說明為何使用「現(xiàn)相」一詞來作為對整體樣貌的有意義描述(潘英海 1995: 450-451)。另外,祀壺現(xiàn)象并非全體西拉雅族群的普遍現(xiàn)象。如:一向被視為西拉雅亞族的屏東平原馬卡道人,即祀壺現(xiàn)象甚少(李國銘2004[2000]: 238)。
3.潘英海(1995: 462)。然而,研究學者也陸續(xù)發(fā)現(xiàn)不少地方已有將壺體轉化為神像,或壺體與神體并存的情形(潘英海 1995: 452)。
4.潘英海(1995: 452)。
5.潘英海(1995: 453)。此外,由於西拉雅祀壺信仰與漢人民間宗教信仰有著密切互動,諸如老君、太上老君等漢式神明稱謂,現(xiàn)在有些地區(qū)已漸取代前述三類原義的稱呼(潘英海1995: 453)。
6.即,沒有雕刻成體的神像金身,提供可讓信徒想像的元素。
7.潘英海(1995: 455)。
8.李國銘(2004[1998]: 174, 202)。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