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所謂螺鈿以螺蚌之外殼,施工磨制刻成意匠所要表現(xiàn)幾何圖形,鑲嵌於器物上。鈿為金花上的寶貴飾物,以璀璨如玉、斑點如花之殼裝飾器物。此種工藝方法起源甚早,周代已流行,從現(xiàn)存唐代螺鈿實物看來,當時已有很高水準。由於中國將之分為厚螺鈿、薄螺鈿,日本厚貝殼稱螺鈿,使用薄貝稱青貝涂。貝殼鑲嵌在光滑的漆器表面,格外亮眼華麗。臺灣於光復後曾在新竹、中壢、桃園生產(chǎn)螺鈿家俱,供應內(nèi)外銷,市場的轉(zhuǎn)變加上材料取得不易,現(xiàn)在則趨於沈靜、沒落。
薄貝大約為0.1mm,在使用前須先作處理,才能作為螺電鑲嵌的鈿片。將螺鈿片切割前先泡在蘿卜水中,使貝殼軟化,切割時較不易破碎。切割方式有二種:
1.腐蝕法:以稀鹽酸刷涂鈿片,殘留的鹽酸需用水洗凈。
2.切割法:以針刀平切,較大曲線的紋樣,如方形長方形等,將鈿片軟化後可使用剪刀剪裁形狀,但紋樣細微的曲線部分并不適用。
螺鈿鑲嵌使用的工具,保括針刀、小熨斗、剪刀。
螺鈿鑲嵌的實施工序:
1.摹稿:依圖稿的需要,選擇色相相應的鈿片,用描線筆沾墨汁,在鈿片上描出圖稿的輪廓。
2.切割:用筆或針刀將鈿片切割成形,在鈿片上刻畫圖案紋樣,并注意防止鈿片斷裂。
3.貼付:使用骨膠為黏著劑,將切割的鈿片黏貼在研磨平滑的中涂漆面,并以小熨斗(溫度控制在60-70度,以不燒焦鈿片的程度為主)熨貼,使鈿片平整貼付胎體。
4.擦拭:用筆沾熱水,擦洗表面多余的骨膠。
5.固定:使用生漆或黑漆薄薄地涂擦殿片隙縫,使之固定。
6.髹漆:放置二日後,讓表面充分乾燥後後,再通體髹涂上涂漆數(shù)次。
7.研磨:先以竹篾尖端刮除鈿片上的漆膜,再磨顯出貝殼圖樣,使文質(zhì)齊平光滑。
8.擦漆、推光。
西周時期螺鈿漆器,磨制和鑲嵌技法甚為精湛,具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自從西漢盛行彩繪和嵌金箔、銀箔漆器以來,促進了螺鈿漆器的發(fā)展。唐代,螺鈿髹飾技法有了新的發(fā)展,尤其作為銅鏡背面的裝飾,大放異彩。這些螺鈿漆器所用的貝殼片都相當厚,稱為厚螺鈿漆器。薄螺鈿漆器約創(chuàng)始於北宋。所謂薄螺鈿是將貝殼研磨、裁切成薄片,鑲嵌出精細的畫面。明代,薄螺鈿漆器有了進一步的發(fā)展,加金箔、銀箔、金屑、銀屑等成為常見的技法,使薄螺鈿漆器更加璀璨絢麗,所嵌細片經(jīng)過雕琢,高出漆面,有浮雕效果。約在清代晚期,薄螺鈿技法瀕於失傳。20世紀,先後在江蘇揚州、山西、安徽、上海等地得到恢復,并稱為點螺,即精心選用夜光螺等優(yōu)質(zhì)貝殼,將其剝離、裁切成纖細的點、線、片,然後一點一點地嵌貼於漆器底地上,有時還間以金、銀的條、片、屑等,再經(jīng)髹飾、推光而成,作品五光十色,燦若紅霞,精致纖巧。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