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從清末到日治初期,鹿港『車路口』一帶是錫器生產和行銷的地區(qū),鹿港鎮(zhèn)也一直是錫器的中心。後來新增的錫舖有『愛興』、『復興』、『隨意』、『建昌』、等,此時期的錫業(yè)非常興盛,錫店曾經高達六至十家,因此有『鹿港打錫街』之稱。
然而,日治時期日人因推行『皇民化政策』,凡是與我國民族意識有關的民間活動與事業(yè)都被全面禁止,而大肆倡導使用日式家俱及用品;并且對金屬材料實施管制。鹿港制錫的原料幾乎全由南洋進口,在金屬管制的政策下,錫器制作只能由廢棄汰換的錫器,加以熔解再制,造成品質欠佳的情形;當年街頭的『收壞銅舊錫』(臺語),就是在這種情形下出現的。此時期不論是祭祀錫器或生活用錫器,都陷入一蹶不振的地步。
光復後到現在(約一九四五年以後),傳統(tǒng)錫器一度興盛,但隨後又被銅器、瓷器以及物美價廉的合成材料所取代。鹿港的打錫師傅也紛紛轉業(yè),目前所剩的錫器工作坊僅剩三、四家。
『萬能錫埔』的主持人陳萬能先生,創(chuàng)新錫藝,以純藝術的作品,賦予錫藝新的生命,更帶動鹿港地區(qū),甚至是全臺灣對錫藝傳統(tǒng)工藝的再重視。民國七十七年榮獲教育部民族藝術薪傳獎;更在民國八十二年,以作品『惜?!唬瑯s獲文建會第二屆民族工藝獎金屬類三等獎。文建會前主委陳奇祿博士曾題下『洪爐鍛鏈,巧藝如神,一脈薪傳,工夫精純』十六字相贈,表示對萬能大師的肯定。
參考資料
下一篇:陶(木)甑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重要民族藝術藝師遴選辦法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