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達戈紋」為一種以麻線夾以獸毛織成的「番布」,舊志上稱之為水沙連名產(chǎn),早期是以苧麻編制而成,此一精巧的編織和挑織技術(shù)反應了邵族精湛的工藝水準。邵族并沒有明顯而又嚴格執(zhí)行的階級制度,因此「達戈紋」上的紋飾亦沒有階級之分,只是在特別的節(jié)日或場合,邵族人才穿起特定的盛裝。
過去的古志有記載到:
《裨海紀游》有記載:「男女夏則裸體,惟私處圍三尺布;冬寒以毛毯為單衣,毯漬樹皮雜犬毛為之」;又《東瀛識略》云:「卓戈文,番氈名,亦番婦所織;刮獸毛和樹皮為之」;《諸羅縣志》載:「半線以上多揉樹皮為裙,白如苧,曉行以御湛露,曦則褪之?!褂州d:「達戈紋出水沙連,如球;紵雜樹皮成之。色瑩白。料紋間以赭黛;長不竟體。出南路各社者皆灰色,有磚紋或方勝者;長亦如之。番以被體;漢人以為衣色,頗堅致?!?;《皇清職貢圖》載:「以樹皮績?yōu)殚L杉,夏常裸體」;《臺海見聞錄》載:「男用鹿皮或卓戈紋青布圍腰下,名『抄陰』」。「清一統(tǒng)志臺灣府」:「嘉義熟番……以樹皮績?yōu)殚L杉,夏常裸體」又載:「能績樹為布?!埂ⅰ杆碀i及巴老遠……績樹皮橫聯(lián)之」?!陡连斕m廳志》載:「以樹皮合葛絲,及染過釆狗毛織氈,名曰達戈紋」。
顯然早期臺灣原住民之間,除以鹿皮等動物皮作為衣料外,其自制的植物衣料「達戈紋」乃樹皮衣料。雖然在古志的記載里,關(guān)於「達戈紋」的原料仍有若干出入疑問,但「揉樹皮」、「漬樹皮」、「以樹皮合葛絲」等字句句屬實,故「達戈紋」即是樹皮衣料,關(guān)於此點是無庸置疑的。
同時,邵族人的文化背景是屬於印度尼西亞文化圈或南島語系的,樹皮衣料在印度尼西亞文化圈里是非常的普遍,同時也是其文化特徵之一。故也可從此看出「達戈紋」的文化背景以及它的由來。
有關(guān)「達戈紋」的制作方法,古志中僅略以幾句「漬」、「揉」記載,故無法獲悉其詳?;蛟S我們可以從南洋現(xiàn)存原住民間的樹皮衣料之制作方法,還原往昔邵族「達戈紋」制作方法。以新幾內(nèi)亞的巴布亞人為例,其制作程序,大致如下:選取直徑約十二至十四公分之幼木,伐采後切斷成長約二公尺左右,削取其表皮。而後村中婦女們會先以貝殼將幼木表皮的綠褐色皮層刮除,然後展放在地上,以短木棒敲擊樹皮。見樹皮剝落,乃繼續(xù)擊碎纖維間的肉質(zhì),其敲打之角度必與樹干方向保持四十五度,以免折斷纖維。敲打樹干時不得用水,必須輕輕敲擊,且反覆回轉(zhuǎn)樹皮。如此樹皮就可從材質(zhì)部剝落分離出來。然後選在樹干下方開刀剝開之。剝離後之樹皮纖維層置於大石上,再以木槌敲擊使其軟化後,浸漬於水中揉之,以去除雜物,如此便可成為制樹皮之質(zhì)料。然後就可與獸毛、獸皮合紡,編織出「達戈紋」。
已如上述,「達戈紋」曾專指稱樹皮衣料,後來演變成稱為「土著所自制之衣料」。因此在清代古志里記載,以苧麻捻線經(jīng)織機織成之「番布」,也就沿用了「達戈紋」這個名稱。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