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鑼是傳統(tǒng)樂器的一種,不論任何戲曲的表演,只要有文武場的場合,就必須要有文鑼、武鑼和小鑼的搭配。由於民間宗教的活動頻繁,迎神賽會和民俗表演很多,演出時所需的銅鑼相當多樣,所以銅鑼的制作,也是重要的金屬工藝。
然而,社會變遷,銅鑼制造的行業(yè)已非常少見,大部分的藝匠也都紛紛轉(zhuǎn)業(yè)。目前,碩果僅存的銅鑼技藝,是由過去的林午所創(chuàng)下,出生在羅東的林午(公元1916年~1989年)曾獲頒教育部薪傳獎;現(xiàn)在的技藝傳人,是由林烈旗父子所繼承,繼續(xù)保存這項傳統(tǒng)的金屬工藝。
一面銅鑼看起來很簡單,就是一個「鑼面」,中間有一個突出的「鑼臍」,還有與鑼面垂直相接的「鑼邊」?,F(xiàn)在就讓我們探究制造鑼的方法吧!
【選材】首先,選擇質(zhì)地純凈的青銅。
【剪裁】再依設計的尺寸,剪出「鑼面」和「鑼邊」;鑼邊要剪裁成扇形。
【打出鑼臍】剪裁之後,將鑼面放在挖有凹洞的木頭上,以特制的弧面鐵鎚敲打,打出適當大小、厚薄的「鑼臍」來。隨著尺寸的大小不同,鑼臍的大小、厚薄與鑼邊的斜度都有不同考量。
【錘鏈】接著以鐵鎚不斷地敲打鑼面和鑼邊,使得銅的密度、硬度更高。尤其是特大面的鑼,因為尺寸超過一般銅片大小,鑼面必須用兩塊銅片焊接而成,更需要落鎚好幾萬次,搥上好幾天,使得焊接的部份完全密合。
【焊接】錘鏈完成之後,將鑼面與鑼邊焊接起來,呈現(xiàn)向內(nèi)包的斜度,使得銅鑼的共鳴度更好,聲音可以拉得更長。此外,鑼邊的外緣還必須比內(nèi)緣厚一些,以增強鑼邊的耐震度,延長使用年限。然後仔細磨平,使得大鑼光燦明亮。
【調(diào)音】更重要的另一項工作是「調(diào)音」;調(diào)音的工作是制鑼人家的獨門絕招,不是三年四個月的學徒生涯能夠訓練出來的,也不是翻模塑造的機器銅鑼可以達到的。
一面好的鑼,不僅聲音清亮、不渾濁,而且傳音速度又快、又高、又長,在表演時可以連續(xù)敲擊,鑼音綿延不絕。一個銅鑼剛做出來是沒有聲音的,必須再依客人需要的聲音施做。大鑼如果音太「高」,就將鑼面磨平一點;要讓音調(diào)「松」一點,就把鑼面打凹一點。制做銅鑼要先訓練體能,再訓練音感,更重要的是經(jīng)驗的累積。
敲銅鑼不必用力,好的銅鑼只要拿起「鑼槌」,平行的對準「鑼臍」敲下去,就會有勻稱悠遠的聲音。若用力敲,經(jīng)常敲了幾個月,就把鑼敲得變形、變音了。
參考資料
下一篇:金銀箔畫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國內(nèi)物流企業(yè)前十名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