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清代中期稱為「福地藔」(ふくひりょう),為交通便利之貨物集散地;又稱「福皮寮」,一說是清代福州商人在此運入杉木,剝去樹皮而得名,一說是艋舺土治後街(今西昌街)旁泮牛池為殺牛制革之剝獸皮場所,然剝皮之說仍賴考證。日治時期以日語發(fā)音為「北皮藔」(ほくひりょう)。1949年(-38年)-光復後,以閩南語「剝皮寮」衍稱至今,文獻記錄首見1953年蘇省行的〈艋舺街名考源〉。
剝皮寮歷史街區(qū)南臨廣州街、北傍老松國小校舍,東面昆明街、西側康定路,由南面進入康定路173巷,又稱「剝皮寮老街」。日治時期因實行「市區(qū)改正」都市空間改造計劃,在今廣州街、康定路面街處興筑「牌樓厝」,留下日治時代街屋立面。康定路173巷(剝皮寮老街)寬約3公尺、長數(shù)百公尺,北側保留較多清代傳統(tǒng)的「店屋」樣式(一種狹長式市街商店住宅),并有「亭仔腳」建筑形式,似今之騎樓,供行走避雨空間;店屋屋身可見「火庫起出檐」(以層疊往外的疊澀磚向上支承屋檐)與「壽梁」(圓柱形杉木制成,連結店屋前方左右兩柱),沿街行走,可見「鳳翔浴室」、「秀英茶室」、「日祥旅社」等老店招牌。
剝皮寮亦為人文薈聚之所,清末國學家章太炎-8年曾下榻廣州街123號,時任《-日日新報》漢文欄記者。京都帝國大學醫(yī)學博士呂阿昌醫(yī)師亦曾在康定路與廣州街轉角處(今臺北國際商業(yè)銀行)開設懷安醫(yī)院。林佛樹在永興亭開設-經濟日報社。
2003年8月,臺北市政府於街區(qū)東側成立「臺北市鄉(xiāng)土教育中心」負責營運管理事務,以歷史空間活化再利用之理念,對剝皮寮街區(qū)與建筑進行維護修繕工程,2009年6月起-康定路173巷街區(qū)(剝皮寮老街)建筑空間為藝文展覽特區(qū),不定期舉辦展覽,供民眾參觀。
中文關鍵字:艋舺 , 古蹟保存再利用 , 歷史空間
英文關鍵字Banka , -istoric preservation reuse , -istorical space
參考資料 臺北市鄉(xiāng)土教育中心 -cec.tp.edu
下一篇:三峽祖師廟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利家共榮醫(yī)院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