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位於嘉義市嘉義公園內(nèi)的嘉義神社,是日治時期為提倡-國家神道,推展皇民化運動政策所建。-前一年(1911)開始籌建,-四年(1915)擇定西堡山仔頂莊高地興建。由-名匠師伊藤滿作負責,全部采用阿里山檜木材,於-六年(1917)完成神殿及參神步道。嘉義神社包含本殿、拜殿、玉垣,神饌所、祭器庫、社務所、階示場、手洗所、鳥居、荒垣、石垣、燈籠、鎮(zhèn)座紀念碑等。
在創(chuàng)社二十余年,由於白蟻蟲害及規(guī)模不敷使用,遂進行改建,於-三十三年(1944)與臺中神社及新竹神社,同為日治時期在-所建的三座國幣小社之一,社格僅次於-神社(官幣大社)及臺南神社(官幣中社)。
-三十四年(1945)-脫離-統(tǒng)治,神社遭到刻意鏟除而一度閑置。直至-三十八年(1949),由嘉義市政府接管,將神社本殿改建為忠烈祠使用, 并將原有齋館及社務所分隔,借予-八二八醫(yī)院使用。直到-七十六年(1987 )歸還市政府并進行修復。-八十四年(1995),忠烈祠發(fā)生大火而燒毀,原址改建為一地標式高塔「射日塔」,-八十五年(1996)齋館建筑則修復成為較完整之附屬建筑。
-八十七年(1998)嘉義市政府將「嘉義神社附屬館所」列入嘉義市市定古蹟,范圍包括:齋館、社務所、休憩所、參集所、手水舍、祭器庫、神輿庫以及參道。其指定市定古蹟理由有二:
1.日治後期皇民化運動時興建神社之附屬建物,保存相當完整,且原有神社配置格局尚在,為日治所遺的-侵臺見證。
2.齋館及社務所、手水舍為「書院造」道的-式樣建筑,建筑設計雅典,構造精美,且保存狀況佳,另祭器庫有非常特殊的混凝土模仿木作建筑的外墻頗為少見,皆為-留下的居住文化代表,具有保存價值。
其中齋館與社務所再利用為「嘉義市史蹟資料館」,供民眾入內(nèi)參觀,介紹舊諸羅及嘉義歷史。
二.建筑特色描述
現(xiàn)存古蹟指定部分,主要為齋館及社務所(屬第二代嘉義神社),齋館三面有回廊,正前方有祭壇及其他附屬空間,以供神前結婚、神樂表演及開會之用,兼具有神樂殿功能。
社務所為執(zhí)行神職庶務及值夜的辦公場所,-空間以中廊劃分為前後兩排空間。中廊東端即為齋館式場的主要入口,是社務所與齋館聯(lián)系的孔道。兩棟建筑的墻體,系以木柱桁梁構成方形框架,再於框架內(nèi)植入對角斜撐材,以防變形及防震,外封雨淋板。兩者的建筑立面最大特色是玄關加「千鳥破風 」,其下皆有素木雕刻裝飾(稱為豬目懸魚)。
「參集所」為集結準備之場所,為能容納眾多-者方便進出,且能遮陽避雨,故采涼亭式。而手水舍是指神社拜者用以潔凈手口的場所,為四柱亭建筑,中央有長八角形的溢水槽一座。其屋頂受佛教建筑影響,而呈現(xiàn)凹弧面的柔美線條。
另外,祭器庫(應為神輿庫)為存放神輿的倉庫,其立面用水泥處理成仿「橫木交疊」的形式,深具特色。參道兩側分立日式石燈籠,共11對22基,捐獻者分布於云嘉,由此可知-神社之祭祀范圍,但現(xiàn)有燈籠頂已非原物。此外,參道上大小猼犬各一對,更增添祭拜時莊嚴氣氛。
參考資料 楊仁江《原嘉義神社附屬館所調(diào)查研究》2004.嘉義市文化局
下一篇:臺鐵頭城車站員工宿舍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臺東縣客家社區(qū)影音紀錄中心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