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新莊是雍正乾隆年間北臺最重要的港口,可以說是當時北臺的-、社會、經(jīng)濟中心。自潮州籍劉姓家族於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在新莊平原上開鑿劉厝圳(萬安圳)後,使得此地的生產力大增﹐位於最熱鬧的新莊街上的廣福宮便是此時期潮州人經(jīng)濟及宗教信仰實力之明證,後來新莊水路運輸功能衰退,而由艋舺取代其地位;此外,道光年間,-北部械斗頻繁,潮州籍民紛紛遷移至宜蘭、桃竹苗一帶客屬-集中地區(qū),廣福宮因而乏人照料而香火頓衰,必須依賴遠走客鄉(xiāng)的粵籍-捐款才得以勉強維持。光緒八年(1882年)大火肆虐,廣福宮被毀,光緒十四年(1888年)由新竹士紳陳朝綱發(fā)起潮屬九縣籍民重建,昭和十一年(1936年)由鄭福仁勸募,再次重修,遂成今日之貌。
廣福宮占地 270坪,建物長48公尺、寬11公尺,為適應鬧市環(huán)境,采縱向發(fā)展的標準街屋式廟宇,平面為三開間三進二院落,各進連以廂廊代替房間。本廟格局、屋架、屋面之形式大體采傳統(tǒng)閩南式作法,屋面用紅色筒瓦與板瓦,正殿與山門的墻以紅磚砌成,但後殿及後廂廊采烏磚,所有墻面漆成-墻,可顯示客家之風格,通梁亦別於閩南式圓形斷面山為廣東式之矩形斷面。
廣福宮之建筑形式屬於街屋式格局,為適應鬧市環(huán)境的特性,只能采用縱向發(fā)展,構成長條形的格局。廣福宮的山門并未翻新,仍舊保有其原來的面貌,而廣福宮的石材用本土的觀音山石,後殿墻壁則以昔日來自-的烏磚建造,十分堅固美觀。木雕雕飾生動活潑且富於變化,最大的特點是完全未上彩,散發(fā)古樸之特色。因閩粵械斗後客家人退出新莊而遷往桃園、中壢一帶,廣福宮香火日稀,經(jīng)費缺乏,一直未有大規(guī)模整修,遂能保留百年古廟之風采,但卻也隨著客家人聚落的遷出新莊而沒落,又因為是客籍人士的廟,比起新莊其他廟宇則顯得清幽寧靜,而廟宇也因乏人看顧,故雖然保存許多傳統(tǒng)廟宇古貌,但卻也無法有鼎盛之香火延續(xù)。
參考資料 臺閩地區(qū)古蹟資訊網(wǎng),sowf.moi/2/link。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