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急公好義坊,為國家第-古蹟,位於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露天音樂臺左側,原來塑立在清代石坊街(即現(xiàn)在的臺北市衡陽路),1905年日治時期實施「市區(qū)改正」計畫,拓寬衡陽路才將急公好義坊遷於現(xiàn)今位置。
1877年〈清光緒十三年〉臺北府淡水廳貢生洪騰云,因為臺北府城建造考棚行署,捐獻田地銀兩有功,巡府劉銘傳奏請建坊獎勵,實際考棚的搭建者是臺北知府陳星聚,興建地點則在當時臺北城的東北角。1888年(清光緒十四年)急公好義坊落成。
考棚行署,就是俗稱「考棚」,也是清代舉行科舉考試的場所,在此之前,全-只有南部的臺南府城有科舉場地,昔日人們要參加科舉考試,必須要到300公里之遠的臺南府城應試。
洪騰云,福建泉州晉江人,洪騰云幼年隨父親來臺定居艋舺(萬華),成年後從事米郊生意,與泉廈貿(mào)易往來而致富,平時樂善好施,興建義倉,設置義塚,為當代善人。
建筑特色
現(xiàn)存的急公好義坊為四柱三間兩層式的花崗石造牌坊,由四根方柱撐起,原有內(nèi)、外柱平面排列,外柱前後尚有短欄環(huán)圍,頂層護檐中央留有基座,做為圣旨牌的底座,圣旨牌的上方,還有層「護檐」,榫口下方置「雀替」,增加剛強感,牌坊橫額雕琢華紋飾物,牌坊前則有一對石獅子,傳為當年臺北府衙門外的大小石獅一對,或是元大天后宮石獅,整體形式搭配起來仍顯得簡潔有力,雖部分構材遺失已非具有原先的威儀,但仍足堪代表清代典型牌坊造型。
現(xiàn)今外形上看來,圣旨牌及護檐都消逝,仍保留到護檐下匾額橫題:「急公好義」四字,匾下刻有建坊奏摺,說明當初立坊的原因:「福建-巡撫劉銘傳奏:臺北府淡水縣四品封典同知洪騰云,因府城建考棚行署,捐助田地并經(jīng)費銀兩,核與請旨建坊之例相符,仰懇天恩,給予急公好義字義,以示觀感,光緒十三年閏四月十六日奉朱批著照所請,禮部知道,欽此,光緒十四年立?!?p>
參考資料 李乾朗《臺北市古蹟簡介》,臺北,臺北市政府文化局,2001臺北市政府文化局網(wǎng)站.culture/府城觀光導覽資訊網(wǎng)tour.tncg/國家文化資料庫 nrc--a/內(nèi)政部臺閩地區(qū)古蹟資訊網(wǎng) .coosnet.net/old/all/m/08.-tm --/wiki/%E6%80%A5%E5%85%AC%E5%A5%BD%E7%BE%A9%E5%9D%8A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