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一、地方沿革
清代時屬嘉義縣嘉義東堡,1901年屬嘉義廳中埔支廳蕃仔路區(qū)公田莊,1920年10月臺南州嘉義郡蕃路莊公田(大字)小公田(小字)。1946屬番路鄉(xiāng)公田村管轄,1953年由公田村劃出。本村聚落有牛山溪仔、下路、苦苓橋、龍美、鞍腳、中寮、下寮、小公田、竹湖、外腦寮、內腦寮、頭凍、五越仔、厚殼仔、石鼓盤。公興村的聚落主要分布阿里山公路15至33公里處,人口并不密集。
二、地理環(huán)境
公興村的主要河川是獨座溪,屬八掌溪的支流,由西南往東北流經本村中部,溪流的兩側皆是高山地形。龍美山脊將區(qū)域分為兩個水系,北向的八掌溪流域占九成,東南的曾文溪水系占一成。熱帶林與暖帶林的分界位於本村所在的阿里山公路(臺18線)32公里處,海拔800公尺以下為熱帶林、以榕樹、檳榔、龍眼、相思樹及竹林為主,800至1800公尺為暖帶林,以樟、櫧、柯、楠、柳杉及杉木等主,熱帶林的特徵是植物的樹葉子較闊、圓,曖帶林則較尖、細。公興村所有土地,大部份是林班地,早期種植杉木、竹木等,現都已改種茶葉等。
三、聚落分布
龍美,原稱瀨頭,位於公興村東南部,二十世紀初期此聚落有三棵雞柔樹種在一起,且樹齡都很大,因雞柔樹樹頭會長樹瘤,日人稱為癩頭。1983年改稱為龍美,因位於山美、新美交叉路口,合稱三美。龍美是公興村最繁華地段,因位於達娜伊谷風景區(qū)入口,與山美、新美部落的交叉路口,來往行旅多,便於商務交易。
腦寮仔,又稱樟腦寮,位於公興村西部,在清代這里山區(qū)都是樟腦樹,二十世紀初期有人利用樟腦樹提煉樟腦米及樟腦油,而因提煉工寮很多,而取名。腦寮又分東段的內腦寮,西段為外腦寮,由於日據時代砍伐提煉,樟樹已是稀少。
鞍腳,位於公興村中部,名取是因公田山鞍的下端,有別於山鞍上端的鞍頂(屬於公田村)。鞍腳因位處阿里山公路旁,沿途曾開設制茶所及休息站,居民以種植茶葉為多。
苦苓橋,位於公興村西北部,西取因此地苦苓樹很多,橋面以苦苓樹相并舖成橋面。苦苓橋建於獨座溪上,1946年後橋都已改為水泥橋,現聚落人口已很少。
公田路口,又稱厚殼仔,位於公興村西北部,源於二十世紀初期有一顆巨大厚殼樹而取名之,現稱公田路口,是公田村與公興村交叉路,成Y字形,現已無厚殼樹。
下路,位於公興村北部,因與公田村的大路仔同一山脊,位於山脊下方而稱之。以前遍植竹林,現已改種檳榔為多。
五越仔,又稱五彎仔,位於公興村北部與公田村之間,阿里山公路28至32公里處有連續(xù)五個大轉彎,該段路程地質松弛,為最易坍方滑山之處戶。2003年5月間因豪雨,造成這個路段坍方,現已重新改道。
中寮,位於公興村北部,因位於阿里山公路公興村段最中間點而稱之。中寮聚落是公興村最大聚落,有公興村的行政機構皆集中在此,又分為小公田、車竹湖、下寮等小聚落。聚落居民都以種植茶葉為多。
麻竹湖,又稱竹湖,位於公興村中部,因盛產麻竹,地勢較低洼而稱之。麻竹以前是造紙及竹筏的主要原料,且是竹筍乾主要來源,在往時山區(qū)最有價值的農作物,後塑膠管制品所取代。
四、交通設施
公興村交通,有阿里山公路(臺18縣),由觸口村進入本村後,再往東南進入阿里山鄉(xiāng);鄉(xiāng)道131線,連接阿里山公路通往公田村?!?
中文關鍵字:龍美 , 腦寮仔 , 鞍腳 , 公田路口 , 五彎仔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