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安定港口村人,後遷居臺南市大慶街(今自強街),自幼便對繪圖有興趣,經常在閑暇期間繪畫身邊周遭的事物。機緣下,葉鬃司巧遇正在監(jiān)工的剪黏司傅洪華。洪華對葉鬃利用閑暇時刻練習繪畫印象深刻,便收為弟子,教導葉鬃剪黏的技巧。日積月累的努力下,葉鬃漸漸的成為洪華班底的重要人物,也漸漸的開始自行出外執(zhí)業(yè)。爾後,葉鬃取代了洪華的地位,成為臺南地區(qū)剪黏司傅群的核心人物。葉鬃司下育有3女3子,其子葉進益與葉進祿繼承衣缽,兩兄弟進入剪黏界後,葉家剪黏司傅群更加穩(wěn)固;加上葉鬃為人和謙、海派,工程卻細致如一,故當時-政府修復赤崁樓上剪黏,亦放心委托葉鬃負責。因此,-日治期間是葉鬃最為活躍的時代,但當時-政府對傳統(tǒng)廟宇-導致葉鬃司的工作不多;戰(zhàn)後,臺南地區(qū)各廟宇才進行大規(guī)模的整建,葉鬃才得以發(fā)揮所學,盡情施作。葉鬃的作品不算多,許多的作品在廟宇興修過程中拆除損毀,目前尚有存留的是南鯤鯓代天府三川殿與正殿的屋脊剪黏(約1954),是葉鬃施作規(guī)模最大的作品。高雄市旗津天后宮(約19-)的剪黏為葉鬃主導,其施作最為細致。葉鬃司南鯤鯓代天府的作品粗礦,泥偶人物卻表情生動,動作自然。相較下,旗津天后宮的剪黏較為精巧與細致,但仍保留其剪黏自身具有強烈律動的特質。葉鬃的作品,雖不盡如其子葉進益及葉進祿般全盤以細致為走向,卻有巧思地將剪黏施作全局以粗中帶細、畫龍點睛之法呈現(xiàn)。
參考資料
歷史建筑資料庫分類架構暨網際網路建置第一期委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計畫主持人林會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