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滄海遺珠的意思◥
被采珠人遺漏在大海的珍珠。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珍貴事物。#語出《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杰列傳》。
◣滄海遺珠的典故來源◥
#《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杰列傳》1>狄仁杰字懷英,并州太原人。為兒時,門人有被害者,吏就詰,眾爭辨對,仁杰誦書不置,吏讓2>之,答曰:「黃卷3>中方與圣賢對,何暇偶4>俗吏語耶?」舉明經(jīng),調(diào)汴州參軍。為吏誣訴,黜陟使5>閻立本召訊,異其才,謝曰:「仲尼稱觀過知仁,君可謂滄海遺珠矣?!顾]授并州法曹參軍。親在河陽,仁杰登太行山,反顧,見白云孤飛,謂左右曰:「吾親舍其下?!拐皭澗弥埔颇说萌?。同府參軍鄭崇質(zhì)母老且疾,當(dāng)使絕域。仁杰謂曰:「君可貽親-憂乎?」詣長史藺仁基請代行。仁基咨美其誼,時方與司馬李孝廉不平,相語曰:「吾等可少愧矣!」則相待如初,每曰:「狄公之賢,北斗以南,一人而已?!?p>〔注解〕(1)典故或見於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詩二首之二。(2)讓:譴責(zé)。(3)黃卷:書籍。古時為防書蠹,多用黃蘗染紙,因紙色黃,故稱為「黃卷」。(4)偶:和。(5)黜陟使:唐太宗時恢復(fù)對地方的監(jiān)察制度,派卿、監(jiān)巡察各州,有罷免或升擢地方官吏之權(quán),稱為「黜陟使」。黜,音ㄔㄨˋ,貶斥。陟,音ㄓˋ,提升。
〔參考資料〕唐.牟融〈寄永平友人〉詩二首之二朔風(fēng)獵獵慘寒沙,關(guān)月寥寥咽暮笳。放逐一心終去國,驅(qū)馳千里未還家。青蠅點玉原非病,滄海遺珠世所嗟。直道未容淹屈久,暫勞蹤跡寄天涯。
◣滄海遺珠是誰的典故 滄海遺珠典故解析◥
狄仁杰(西元630~700),字懷英,唐代并州太原人,是唐朝著名的宰相。據(jù)《新唐書.卷一一五.狄仁杰列傳》載,狄仁杰的祖父和父親均在朝為官,家學(xué)淵源深厚,使他從小便受到嚴(yán)格的教育,潛心研究學(xué)問。在他小時候,有次門人被人殺害,官吏便到狄家來盤問案情,所有人都爭著向官吏辯護(hù)自己的清白,只有狄仁杰繼續(xù)專心讀書,沒有受到影響。後來狄仁杰以明經(jīng)舉第,出任為汴州參軍。但是他上任不久,就被其他官吏誣陷,由黜陟使閻立本審訊。在審訊時,狄仁杰據(jù)理直言,陳訴冤情,由於對答如流,讓閻立本十分驚訝,臨走時稱贊道:「孔子曾說觀察一個人的過錯,就可以知道他的人格品行。今日我見你的表現(xiàn),而國家不能重用你,你可以說是遺漏在滄海里的一顆明珠??!」閻立本就薦舉他為并州法曹參軍。狄仁杰一生忠於唐室,勤於吏職,政績頗著,又剛正不阿,敢於直諫,受到武則天的重用及人民的擁戴,終能上承貞觀,下繼開元,為唐朝開展另一個盛世。後來原文中的「滄海遺珠」演變?yōu)槌烧Z,用來比喻被埋沒的人才或珍貴事物?! ∪绻麊尉汀高z珠」的典故來看,那在《莊子.天地》里頭就已經(jīng)有一則關(guān)於「遺珠」的寓言。傳說黃帝到赤水北方游歷,在路上遺失了寶珠,便派出足智多謀的知去尋找,結(jié)果沒有找到;於是又派眼明手快的離朱和吃詬去尋找,還是沒有找到;最後黃帝沒法子,只好派出平時就糊里糊涂的象罔,結(jié)果寶珠卻被他找到了。因此黃帝驚訝道:「我派出那麼多精明干練的臣子去找寶珠都沒有用,怎麼會被最糊涂的象罔找到了呢?」故事里的寶珠,其實是代表道家所主張的道,它充塞於-,無法用人的五官或情智來描述、捕捉,如果想要勉強(qiáng)得到,只會離道越來越遠(yuǎn)。因此莊子藉著糊涂的象罔找到寶珠,比喻唯有離形去智,方能領(lǐng)悟真道。
Cang Hai Yi Z-u
下一篇:爐火純青的意思 爐火純青的典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觸類旁通的意思 觸類旁通的典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