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強詞奪理的意思◥
「強詞奪理」之「奪」,典源作「昧」。形容沒有道理卻強為狡辯,硬說成有理。語本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
◣強詞奪理的典故來源◥
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三國初,吳人未甚信。天竺沙門康僧會始造於吳,締構(gòu)行道,孫權(quán)以為誣。……孫皓狂虐不道,國將病矣!初廢毀淫祠,延及寺宇,群臣議曰︰「佛之威力不并余神,僧會感靈。太皇創(chuàng)寺,今若輕廢,恐貽後悔。皓意未謂之然,使張昱至寺詰會,會才辯奇拔,昱不能加,乃復(fù)于皓。皓1>大集公卿洎2>庶寮3>,徵會以車馬,既至,皓強詞昧理,取會不及已。而會酬抗盡典謨之體,推引忠良之議。皓然知其不可屈,乃革容而敬焉。
〔注解〕(1)皓:孫皓(西元242~284),三國吳皇帝,字元宗,一名彭祖,字皓宗。孫皓個性專橫殘暴,奢侈荒淫,大失民心。天紀四年,晉武帝六路出兵攻吳,皓出降,在位十六年,後封為歸命侯。(2)洎:音ㄐ|ˋ。到、及。(3)庶寮:眾官。寮,同「僚」。
◣強詞奪理是誰的典故 強詞奪理典故解析◥
「強詞奪理」原作「強詞昧理」。佛教約於東漢明帝時正式傳入中國,但一直僅流傳於北方,并未傳入江南。直到東漢末年,部分佛-為了躲避中原的戰(zhàn)亂,遷居吳地,佛教才隨之進入江南。據(jù)唐.神清《北山錄.卷三.合-》載,東吳孫權(quán)赤烏年間,天竺僧人康僧會為在江南弘法,來到建業(yè),奉勸孫權(quán)信佛并建寺塔,顯佛骨舍利神蹟,於是孫權(quán)命人建塔十三座,自此篤信佛教。後來孫皓繼位,他暴虐無道,施行苛政,并要拆毀廟宇,褻瀆-。眾臣力勸不可,他們認為佛之能力跟其余眾神不同,且佛塔是先王所建,若輕易拆毀,恐怕會遭到天譴,到時就後悔莫及了。孫皓因此猶豫不決,決定派張昱先去會見僧會,試探他的實力。張昱年輕好辯,又不信鬼神之事,向僧會提出了不少詰難。僧會雖已年老,但面對張昱的詰問仍回答得頭頭是道,使張昱無懈可擊,反被折服,只得回去向?qū)O皓覆命。孫皓知道了僧會的辯才無礙之後,更想見他一面,於是召集了公卿百官,又派人去接僧會入宮。僧會來到宮中之後,孫皓也提出許多問題想要辯倒僧會,他問僧會說:「佛教所宣揚的是什麼道理呢?」僧會回答:「是視眾生平等。君王能夠愛民,使人民安居樂業(yè);人民能懂孝悌仁義,互相友愛?!箤O皓聽了之後又說:「這不都是孔孟的道理嗎?」僧會回答:「佛法與孔孟之道有相同之處,也有不同之處??酌现饕獋鲹P人倫,這點與佛法是一樣的,但是佛法更加廣泛,提及因緣生滅、諸行無常,這則是孔孟之道所沒有的?!箤O皓雖然強自狡辯,但仍無法辯倒僧會,也就不敢隨便毀壞廟宇佛像了。後來「強詞奪理」這句成語,就從這里的原文「強詞昧理」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沒有道理卻強行狡辯,硬說成有理。
Qiang Ci Duo Li
下一篇:重整旗鼓的意思 重整旗鼓的典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一絲不茍的意思 一絲不茍的典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