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牽合附會的意思◥
義參「牽強附會」。見「牽強附會」條。
◣牽合附會的典故來源◥
此處所列為「牽強附會」之典源,提供參考。
宋.鄭樵〈通志總序〉(據(jù)《通志》引)〈洪范五行傳〉者,巫瞽之學也,歷代史官皆本之以作〈五行志〉。-,災祥萬種,人間禍福,冥不可知,若之何一蟲之妖,一物之戾,皆繩之以五行?又若之何晉厲公一視之遠,周單公一言之徐,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晉申生一衣之偏,鄭子臧一冠之異,而能關於五行之沴乎?董仲舒1>以陰陽之學2>倡為此說,本於《春秋》3>,牽合附會。歷世史官自愚其心目,俛首4>以受籠罩而欺天下。臣故削去五行,而作〈災祥略〉。
〔注解〕(1)董仲舒:西元前179~104,西漢廣川人。少治春秋,孝景時為博士,下帷講誦,三年不窺園。提倡獨尊儒術。著有《春秋繁露》等書。(2)陰陽之學:根據(jù)四時、節(jié)氣、方位、星象來講人事吉兇的數(shù)術。(3)《春秋》:孔子據(jù)魯史修訂而成,為編年體史書。所記起自魯隱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共二百四十二年。其書常以一字一語之褒貶寓微言大義。因其記載春秋魯國十二公的史事,故亦稱為「十二經(jīng)」。公羊、谷梁、左氏三家為之作傳,稱為「春秋三傳」。(4)俛首:低頭。
◣牽合附會是誰的典故 牽合附會典故解析◥
此處所列為「牽強附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牽強附會」原作「牽合附會」,典故出自〈通志總序〉。《通志》是宋代鄭樵所寫的一部講典章制度的政書,他在該書的序里提到:自然現(xiàn)象變化多端,人間的福禍也都難以測知,人如何能將某些純屬於自然現(xiàn)象的變異,與人世福禍連系起來?且必然視為是福禍降生的癥兆呢?然後代史官卻都好將此種自然現(xiàn)象與人事變化結合起來解讀,西漢時候的董仲舒尤其是如此,如《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下》:「(魯襄公)二十七年『十二月乙亥朔,日有食之』。董仲舒以為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時吳子好勇,使刑人守門,……後閽戕吳子。」對於《左傳.襄公二十七年》「日有食之」這條資料,董仲舒將「日食」這種自然現(xiàn)象,視為是「禮義將大滅絕之象也」,後來更舉出襄公二十九年時,吳子余祭死於守門者之手來加以證明。像這種情形,鄭樵即認為是「牽合附會」,沒有道理的。後來「牽強附會」這句成語就從這里演變而出,用來指生拉硬扯,勉強湊合的情形。
Qian He Fu Hui
下一篇:漫不經(jīng)意的意思 漫不經(jīng)意的典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道合志同的意思 道合志同的典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