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意思◥
義參「穿鑿附會」。見「穿鑿附會」條。
◣典故來源◥
此處所列為「穿鑿附會」之典故來源,提供參考。
1、「穿鑿」:《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春秋所以大一統(tǒng)者,-同風(fēng),九州共貫也。今俗吏所以牧民者,非有禮義科指可世世通行者也,獨設(shè)刑法以守之。其欲治者,不知所繇1>,以意穿鑿,各取一切,權(quán)譎2>自在,故一變之後不可復(fù)修也。是以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戶異政,人殊服,詐偽萌生,刑罰亡極,質(zhì)樸日銷,恩愛寖薄。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於禮」,非空言也。
〔注解〕(1)繇:音|ㄡˊ,通「由」。(2)權(quán)譎:權(quán)謀、詭詐。
2、「附會」:《史記.卷一○一.袁盎錯列傳》太史公曰:袁盎1>雖不好學(xué),亦善傅會2>,仁心為質(zhì),引義慨。遭孝文初立,資適逢世。時以變易,及吳楚一說,說雖行哉,然復(fù)不遂。好聲矜賢,竟以名敗。錯為家令時,數(shù)言事不用,後擅權(quán),多所變更。諸侯發(fā)難,不急匡救,欲報私讎,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邪!
〔注解〕(1)袁盎:西元前?~前148,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景帝時與錯有隙,吳楚反,帝用盎謀誅錯,拜盎為太常。後因事為梁王所怨,被刺而死。(2)傅會:牽引古事與時事相結(jié)合,并據(jù)以發(fā)表議論,亦作「附會」。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穿鑿附會」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穿鑿附會」系由「穿鑿」及「附會」二語組合而成。「穿鑿」一語見於《漢書.卷七二.王貢兩龔鮑傳.王吉》。王吉,字子陽,西漢時瑯琊人,他不畏權(quán)勢,剛直不阿,忠君敢言。宣帝時王吉被任命為博士、諫大夫,他認(rèn)為朝中所以綱紀(jì)混亂,缺少章法,是因為那些庸俗無卓見的官吏,治理人民沒有根據(jù),任意穿鑿,各取所需,因此禮義敗壞,難以修復(fù)?!父綍挂徽Z則見於《史記.卷一○一.袁盎錯列傳》。袁盎,字絲,西漢楚人。文帝時為郎中,以建言有名。在〈袁盎錯列傳〉文末,太史公說:袁盎雖然不好學(xué),可是他善於將古事融合時事,發(fā)表議論,并以仁愛之心為本體,常常徵引大義,慷慨激昂?!父綍乖诖瞬o貶義,之後則指牽強湊合,遂有貶義。後來這兩個詞語被合用成「穿鑿附會」,用來指生拉硬扯,牽強解釋。如明.胡應(yīng)麟《詩藪.內(nèi)編.古體上.雜言》:「『餐秋菊之落英』,談?wù)叽╄徃綍墼A紛紛?!贡闾岬接行┤藢Α措x騷〉中「餐秋菊之落英」這句話的意思不清楚,妄加解釋,造成不少爭端。
Fu Hui C-uan Zao
下一篇:仁智之見的意思 仁智之見的典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佳境漸入的意思 佳境漸入的典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