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料理以豬油為主要油品的時代,家庭主婦都會取肥豬肉在家里自己榨豬油,油榨出來以後,留下的渣就是油粕仔(粕,臺語發(fā)音phoh),也有人說是肉粕。酥酥甜甜的油粕仔,是1950、60年代,許多小孩子的零嘴。節(jié)儉的家庭主婦也不會忽略它的存在。油粕仔炒青菜、豆豉炒油粕仔都是當時餐桌上常見的料理。還有人將它與蔥、豆腐、面粉一起攪拌做成肉丸的替代品。農(nóng)村更常將油粕仔與青菜混入粿中做成咸粿,連當做喜餅的肉餅,在物資短缺的時代也喜歡加入油粕仔豐富它的滋味。在一些同時食用豬油的國家,油粕仔也很受當?shù)丶彝ブ鲖D的喜愛。美國南方老派的食譜就有油粕仔面包。法國普羅旺斯也有一道以油粕仔做成的特產(chǎn),杜爾油漬肉醬(Rillettes de Tours),它是十九世紀中葉法國大文豪巴爾扎克所愛的家鄉(xiāng)味?!?
參考資料
陳淑華。2009?!秿u嶼的餐桌-36種臺灣滋味的追尋》。臺北:遠流。王瑞成。1990?!从团肱c油熬〉。收於《民俗臺灣》第五輯 臺北:武陵。伊麗莎白?大衛(wèi)(Elizabeth David)。2000?!簇i肉舖〉。收於《南風(fēng)吹過廚房》。臺北:臉譜。M.F.K.費雪(M.F.K.Fisher)。2004?!慈绾卧桌恰?。收於《如何煮狼》。臺北:麥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