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月,有廣東潮州老源正興班自高雄上岸,在臺南大舞臺開演潮州戲。於臺巡演多年後,為淡水藥材行主洪烏靖買下,去掉班名之「老」字,改為「源正興班」,在臺演出時間近二十年,為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演出時間最長者。林淳鈞《潮劇聞見錄》一書曾收錄兩張1950年潮汕地區(qū)的潮劇班廢除童伶制度時,老源正興班童伶學習文化和業(yè)余活動的照片,當時班中有三十人,其中十歲至十五歲的有十一人,十六歲至二十歲的有十八人,二十一歲以上的有一人。該班於1937年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時被遣返,後來回潮州重新整頓、招募新員成為潮劇六大班之一。
源正興班曾在臺北新舞臺、永樂座、臺南大舞臺、鳳山座、斗六座、斗南座、嘉義南座、宜蘭、桃園、大溪等地演出各種劇目,有如《上海南珍樓奇案》、《貍貓換太子》、《三拜壽》、《射錦袍》、《潮陽縣奇案》、《樊梨花大破金光陣》、《包公斬侄》、《轅門斬子》、《天津案》全本、《包公審郭槐奇案》、《雙報恩》、《金釵記》、《鳳地出狀元》、《宋康王復中興》、《巧姻緣》等等戲出。
參考資料
徐亞湘《日治時期中國戲班在臺灣》,臺北:南天書局,2000。 徐亞湘主編,《日治時期臺灣報刊戲曲資料檢索光碟》,宜蘭:國立傳統(tǒng)藝術中心,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