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劇名伶譚硯華,本名譚端言,籍貫廣東,但她是在上海出生的。她的父親譚敬原對戲曲十分熱愛,常邀約朋友到家里吊嗓子。譚硯華在這個充滿了戲劇氣氛的家庭里,漸漸對平劇產(chǎn)生濃厚興趣。大陸變色後,譚硯華的父親在上海稍有資產(chǎn),於是被列為調(diào)查的主要對象。西元1958年,譚硯華的父母被下放到荒僻的甘肅省,譚硯華自此離開了父母,她在蘇州鄉(xiāng)下住了一段時間後,進入北平戲劇學校學戲。在劇校里,學了一年多的花旦戲,就被調(diào)到天津市立劇團,不久後又隨著南鐵申劇團,邊學邊唱。先後又把她調(diào)至安徽的蕪湖劇團、南京的京陵劇團。1962年春季,譚硯華又被調(diào)到廣東南華劇團服務,她認為這是一個良機,經(jīng)過多次的申請,譚硯華終於在民國52年(1963)12月獲準到香港探親,順利逃離大陸,民國54年(1965)年9月底自香港返臺,是當時著名的反共藝人。譚硯華在港澳經(jīng)常上演的荀派戲是《柜中緣》、《勘玉訓》、《紅娘》、《紅樓二尤》,但她最拿手的是《霍小玉》。
余派名票趙培鑫在民國53年(1964)冬應香港平劇界的邀請前往香港「大會堂」演出,約11月初某晚應名伶孟小冬的晚餐,在飯聚中第一次譚硯華晤面。趙培鑫表示,譚硯華是荀派花旦,身段、臺風、嗓門處處都有她的獨到之處。抵港後她曾隨荀派名票唐雪國深造,後又拜孟小冬為師,孟小冬評她的戲略是:「十分活絡」而且「前程似錦」。
譚硯華投奔自由後首次在臺的公演,系民國55年(1966)年1月,在臺北市兒童戲院舉行勞軍救災義演六天,戲碼以《紅娘》、《勘玉訓》、《甘露寺》、《鐵弓緣》等為主,由趙培鑫合作演出。
參考資料
記者趙慕嵩報導〈「紅」娘唱出「生死恨」,「荒」腔「走」板余哀音〉,《聯(lián)合報》第三版,民國54年9月30日。 2.〈孟小冬設宴接風 趙培鑫吹簫引鳳〉,《聯(lián)合報》第三版,民國54年9月30日。 3.〈譚硯華定下周舉勞軍救災義演〉,《聯(lián)合報》第八版,民國55年1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