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49年大陸淪陷、兩岸交通阻絕,逼使「都馬班」留在臺灣歌仔戲界發(fā)展,當時內臺歌仔戲興盛,本地劇團演出十分蓬勃。都馬班帶來邵江海等人改良的「改良調」,在戲班風靡一時,尤其以「雜碎調」最受歡迎,一般臺灣戲班及演員都以「都馬」為名、稱之為「都馬調」。其余曲調則依其曲風不同,稱為「都馬哭」、「都馬走路調」、「都馬疊」等。1951年左右,葉福盛將越劇《孟麗君》改編為歌仔戲,并吸收越劇的「古裝頭」扮相,以及越劇演員穿著的高靴、掛子等,推出十本的連臺大戲,從此這樣的服裝扮相造成了歌仔戲界的流行,并以「都馬頭」、「都馬靴」、「都馬掛」等名稱傳揚開來。
繼孟麗君之後,葉福盛又陸續(xù)推出《雙珠鳳》、《唐伯虎》、《劉漢卿》、《八才子》等連臺戲,1953年以《毋忘在莒》獲得第二屆地方戲劇比賽首獎,「都馬班」獨特的曲調、演出風格已經(jīng)在歌仔戲界建立名聲與地位。
1954年葉福盛決定將歌仔戲《六才子西廂記》拍攝成電影,由邵羅輝導演、廖良福攝影,但是由於許多技術問題難以克服,放映效果不佳。不僅造成經(jīng)濟損失,也影響都馬班的營運。1957年12月,都馬班應菲律賓僑領吳金聘之邀,前往菲律賓公演半年。回國之後,許多演員都另謀生路,葉福盛於是將「都馬班」解散。
「都馬班」著名的演員除了張一梅之外,還包括都馬明珠、陳春梅、高八治、丁順謙、泰山等人,大部分都進入一般臺灣歌仔戲班演出,并將「雜碎調」教授臺灣歌仔戲演員。其中丁順謙、陳春梅夫妻應聘在汶萊教授歌仔戲長達30年,所演出劇目風格也大致遵循了「都馬班」的做法,為「都馬班」在海外留下另一個重要的傳承。
中文關鍵字:都馬調 , 雜碎調 , 葉福盛
延伸閱讀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