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新福軒」的創(chuàng)始人是林福來(1876-1954),祖父林阿牛是蘭陽地區(qū)的傀儡戲師傅,父親林福來學過一點傀儡戲與後場鑼鼓之藝,當林福來欲進一步研習操作之時,卻因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臺灣被割讓,而祖父行蹤不明,戲偶也不知去向,父親林福來只好四處流浪打工,并和其弟林阿爐為宜蘭許阿水的「福龍軒」做後場工作之時,練得操作的基本要領(lǐng);又得助於礁溪「協(xié)福軒」的林山豬指點和教授北管戲曲,林福來把北管揉入傀儡戲中表演,并修正鑼鼓打法,以配合戲偶的操作,如此隨山豬仙所組的「協(xié)福軒」,四處演出為民禳災(zāi)祈福。林福來在「協(xié)福軒」解散之後,輾轉(zhuǎn)購得其遺留的戲箱,加上自組的新偶,大約在西元1910年前後,林福來組成「新福軒」;弟弟林阿爐、好友及三個兒子林阿水(1904-1967)、林阿茂(1910-)、林贊成(1917-),也隨團學習與幫忙。
林贊成從十二歲起,隨父親的戲團學習,先由鑼鼓著手,同時學習唱腔,晚上睡覺時,就躺在父親身邊學習什念。十三歲時,父親林福來在四城教子弟,日落出門,半夜始歸,林贊成即隨行,在路上邊走邊學,往往到達戲館時,戲也學會了;在出外演戲的旅途上,一班人無事也常以口代鑼鼓,邊走邊排練即將演出的新戲,也因為林贊成對戲懷抱著極高的學習精神,所以十五歲時,即擔任後場的頭鼓手。同年,在雙溪內(nèi)寮演出年尾平安戲時,一出《送京娘》的初顯身手,從此正式由臺後走向臺前。
演出的戲目除了父親遺留者之外,林氏家族也另外參考古書情節(jié),自行編劇;如《臨水平妖》、《北巧珠》等,并配合北管唱曲編寫唱詞、鑼鼓隨戲情叫介頭,隨興演出。林贊成從侄子林蓮池手中接了「新福軒」後,仍然維持傳統(tǒng)型式,有孫侄林祈昌為二手,老友沈若祖,侄子林蓮池,襲承道士的二兒子林文德及子弟吳兩旺,為傳統(tǒng)傀儡戲而奮斗。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