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之所以要修改,要么是有錯誤,要么是覺得表達不恰當(dāng),總之就不想讓別人看到。大概看的人會爽一點點,但對于改的人,體驗實在是負向的。對于看的人是錦上添花,而對于改的人是著實的不舒服。
2 個答案答案 1:
quora最初是不顯示問題的提問者是誰的,按照quora的觀點,問題被提出之后,就不屬于提問者,而是屬于這個問答平臺。所以大家可以共同對問題進行維基和打磨,共同產(chǎn)生一個好的提問,并創(chuàng)造好的回答。
同樣,提問者無權(quán)對自己所提問題進行刪除,因為刪除提問的同時,也會刪除此問題的所有回答和評論,即便提問者擁有對問題的所有權(quán),但是他并不擁有對評論的所有權(quán),所以他無權(quán)進行刪除,但是他可以進行維基。
正因為問題與回答都是可維基的,就必須是在可控的條件下進行的。對維基的歷史進行記錄,無疑是可控的有效途徑,因為每一個實名用戶,都會對自己的可供他人查閱的行為軌跡負責(zé)。
不過,對于“問題歷史”這個稱呼,存有歧義,確實有待商榷,其實可以有更好的詞匯去表達這個意思。
答案 2:
“歷史”功能是一個記錄共同編輯,以及整個問題從被提出,直到被當(dāng)前用戶看到時的整個變化過程。
由于問題、問題描述,以及每個回答者提供的回答都是可以被編輯的,“編輯歷史”有一個記錄的作用,同時也可以讓瀏覽者比較清晰地了解問題和回答都是如何演變到當(dāng)前狀態(tài)的。
如果問題或者問題描述在其他用戶參與討論的過程中,有過比較大的變化,“編輯歷史”也能夠提供一條清晰的線索供用戶了解整個過程。
下一篇:新媒體的出現(xiàn),對傳統(tǒng)媒體產(chǎn)生強有力的沖擊,傳統(tǒng)媒體應(yīng)該向全媒體轉(zhuǎn)型嗎?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燕子喜歡在人家屋檐下搭窩?而不是在樹上。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