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原住民編器的編制材料,大多取用竹材,以竹皮或竹桿劈成竹篾,再運用各種編法編制而成的;藤材堅靭可彎曲,是僅次於竹材的材料,適合螺旋編法;月桃也是編材之一,產量較少,多用來織蓆、編籃等。
-原住民編器用途為:
1.搬運工具:-原住民除了東部平地有牛車搬運外,運送物品都是以人力搬運,而最普遍的二種搬運方式為背負及頂載。背負是將物品裝置在形狀較細長、圓柱狀或圓椎狀的「背簍」中,將一對背帶套在雙肩,靠背搬運;頂載則是將一條背帶頂戴於前額,以頭部力量撐住、背簍靠背搬運。背簍大都是采用斜紋編法或六角編法編制而成的。
2.貯存用具:對於原住民而言,搬運編器通常也作為貯存之用,因此,專用作貯存的編器,編制技法較為細膩,并附有蓋子。
3.盛裝用具:-原住民大多以淺形竹籩盛裝食物、菸草、檳榔等,且用斜紋編法編制而成。
4.漁撈用具:漁撈編器包括魚籠和魚筌。魚筌以竹條編制綁紮而成,成漏斗狀;魚籠為竹篾密編成長方底、扁壺狀;原住民常以魚籠和魚筌來捕獲魚蝦。
以下敘述-原住民各族的編器特色:
1.泰雅族:編器有背簍、網袋及藤編容器等。以竹、藤為材編制的「背簍」,是泰雅族婦女盛裝農具、背負嬰兒上山工作之用;用背簍背負重物時,必須把雙手握緊背帶兩端,以減輕頭部頂載的負擔,及防止背帶向後滑落。以藤為材的藤編容器,分為外出背用及室內之容器兩大類。用苧麻繩或苧麻線網織而成「網袋」,通常是獵人用的背具。
2.賽夏族:常見的編器包括米籩、米篩、-籃、背籃、提籃、線籃、便當、食籃、置物盒、藤帽、甚至放置祖靈象徵物的神圣小藤籃等。編器使用的材料主要為竹、藤兩種。賽夏族的背籃主要是雙肩帶式的背籃,靠肩膀的力量扛物;傳統的背籃形式,呈喇叭型、上為敞口呈圓椎狀、下為圖柱狀的背籃。主要用來盛裝谷物,多以斜紋法編成細密無孔。
3.布農族:常見的編器有盛裝搬運籃、工具籃、菜肉籃、置湯匙籃、儲存籃、篩子、圓形便當盒、收藏籃、肩背、頭額頂帶、網袋等。編器使用的材料主要為黃藤及一種外觀頗似藤,名叫TALUN的植物。
4.魯凱族:常見的編器有背負搬運用的大小背簍及額帶、貯放用的有蓋方盒、盛置東西用的大小竹籩及竹豆、安置嬰兒的兒籃及盛裝嬰兒排泄物的隨身攜帶草籃、遮雨及服喪用的尖頂型雨笠及龜甲型雨笠、烤芋頭乾用的架子與篩子,編器皆以竹為材。月桃是另一種重要的編器材料,魯凱語稱為「sal-i」,多利用莖部來編月桃蓆及嬰兒用竹籃用。
5.雅美族:常見的編器有蘭嶼竹芋笊籬、藤制背籠、餌籠、盛籠、首飾籠、衣物籠等,編器主要的材料有竹、水藤、山林投、蘭嶼竹竽、-藤及椰須等。雅美人的工作帽,以馬尼拉麻皮、山林投、水藤、-藤及椰須為材編制,功能為遮陽、避雨。藤盔是雅美族男性參加戰(zhàn)斗或喪禮時所戴,以竹篾與藤篾為材,因質地粗、厚,可抵擋戰(zhàn)斗時猛烈擊打。
6.排灣族:常見的編器有嬰兒搖籃、底方口圓的籃子、簸箕、竹豆、背籃等,通常以竹、月桃及藤為材編制而成。
7.邵族:常見的編器有祖靈籃、提籃、飯盒、背簍、背籃、魚筌、蝦筌等,常用的材料為藤、竹子及毛枝。
-原住民的編器不但具有實用的功能,因編制技法呈現的各種造型和紋樣也增添了藝術氣息,與其服飾、配件一般,已成為原住民文化的代表,可惜隨著漢文化的入侵及人口遷移,-原住民編器技法已漸漸流失。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