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剛愎自用的意思◥
愎,任性、固執(zhí)?!竸傘棺杂谩怪感郧榫髲?,自以為是。#語本《左傳.宣公十二年》?!鳌笌熜淖杂谩?p>
◣剛愎自用的典故來源◥
#《左傳.宣公十二年》1>聞晉師既濟,王欲還,嬖人伍參欲戰(zhàn)。令尹孫叔敖弗欲,曰:「昔歲入陳,今茲入鄭,不無事矣。戰(zhàn)而不捷,參之肉其足食乎?」參曰:「若事之捷,孫叔為無謀矣。不捷,參之肉將在晉軍,可得食乎?」令尹2>南轅反旆3>,伍參4>言於王曰:「晉5>之從政者新,未能行令。其佐先縠6>剛愎7>不仁,未肯用命。其三帥者專行不獲,聽而無上,眾誰適從?此行也,晉師必敗。且君而逃臣,若社稷8>何?」王病9>之,告令尹,改乘轅10>而北之,次11>于管12>,以待之。
〔注解〕(1)典故或見於《呂氏春秋.孟夏紀.誣徒》。(2)令尹:春秋時,楚國的執(zhí)政官,其職位相當於宰相。此指孫叔敖。(3)南轅反旆:將車輛軍旗回轉南向。轅,車前用來套駕牲畜的兩根直木,左右各一。此指車輛。旆,音ㄆㄟˋ,指軍旗。(4)伍參:春秋時楚國人,伍奢之父,生卒年不詳。為楚莊王所寵幸之臣。(5)晉:國名,周代諸侯國。春秋時據(jù)有今山西省大部分,及河北省西南地區(qū),地跨黃河兩岸。後為韓、趙、魏三家所分,遂亡。(6)先縠:春秋時晉國大夫,生卒年不詳。又稱原縠,因食采於彘,故又稱彘子??e,音ㄏㄨˊ。(7)剛愎:固執(zhí)己見,不肯接受他人的意見。愎,音ㄅ|ˋ,任性、固執(zhí)。(8)君而逃臣:楚莊王為君,晉師統(tǒng)帥為臣,君畏臣而逃。(9)社稷:本指土神和谷神,因社稷為帝王所祭拜,後用來泛稱國家。(10)?。阂源藶閼n,為其所困。(11)次:駐紮。(12)管:鄭國地名,地約在今河南省鄭縣。
〔參考資料〕《呂氏春秋.孟夏紀.誣徒》然則王者有嗜乎理義也,亡者亦有嗜乎暴慢也。所嗜不同,故其禍福亦不同。不能教者,志氣不和,取舍數(shù)變,固無恒心。若晏陰,喜怒無處。言談日易,以恣自行,失之在己,不肯自非。愎過自用,不可證移。見權親勢,及有富厚者,不論其材,不察其行,敺而教之,阿而諂之,若恐弗及。
◣剛愎自用是誰的典故 剛愎自用典故解析◥
據(jù)《左傳.宣公十二年》載,春秋魯宣公十二年時,楚國出兵攻打鄭國,晉國於是派荀林父等人率軍前往援助鄭國。當晉軍正要渡河時,卻聽說鄭國已經(jīng)和楚國講和,而統(tǒng)帥荀林父在分析形勢後,認為不能輕率地進軍與楚國交戰(zhàn),因此就打算撤兵回國。然而大將先縠(ㄏㄨˊ)卻不聽指揮,自行率領軍隊渡過黃河,去追擊楚軍。荀林父發(fā)覺後,已無法阻止,只好下令全軍前進。楚王聽說晉軍已經(jīng)渡河追來,原本打算退兵,令尹孫叔敖也有相同的看法,就命令軍隊繼續(xù)南撤回國。但是大夫伍參卻力勸楚王應該出兵與晉軍交戰(zhàn),他認為晉軍的荀林父才剛新任統(tǒng)帥,威信不高;而將軍先縠又固執(zhí)剛愎,不聽指揮;其余將領也都意見不一,使得部下無所適從。這時若是楚軍出戰(zhàn),必定可以勝利。楚王聽了伍參的話,就下令停止撤退,回師北進,迎擊晉軍,果然打敗了晉軍。後來「剛愎自用」這句成語,就從原文中用來形容先縠的「剛愎」一語演變而出,用來形容性情倔強,自以為是。
Gang Zuo Zi Yong
下一篇:心猿意馬的意思 心猿意馬的典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偃旗息鼓的意思 偃旗息鼓的典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