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意思◥
義參「從善如流」。見「從善如流」條。
◣典故來源◥
此處所列為「從善如流」之典故來源,提供參考。
◎1《左傳.成公八年》晉1>欒書2>侵蔡3>,遂侵楚4>,獲申驪5>。楚師之還也,晉侵沈6>,獲沈子揖初7>,從知、范、韓8>也。君子曰:「從善如流,宜哉!《詩》曰:『愷悌君子,遐不作人?』求善也夫!作人,斯有功績矣?!故切幸?,鄭伯將會晉師,門於許東門,大獲焉。
〔注解〕(1)晉:春秋時國名,據(jù)有今山西省大部分與河北省西南地區(qū)。後為韓、趙、魏三家所分,遂亡。(2)欒書:春秋時晉國大夫,生卒年不詳。欒,音ㄌㄨㄢˊ。(3)蔡:春秋時國名,約位於今河南省新蔡、上蔡、汝南一帶。(4)楚:周成王封熊繹於楚,春秋時稱王,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領(lǐng)有今湖南、湖北、安徽、浙江及河南南部,後為秦所滅。(5)申驪:春秋時楚國大夫,生卒年不詳。驪,音ㄌ|ˊ 。(6)沈:春秋時國名,地約在今安徽省阜陽市西北。(7)揖初:春秋時沈國國君,生卒年不詳。(8)知、范、韓:指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三人。
◎2《左傳.昭公十三年》對曰:「齊桓,衛(wèi)姬之子也,有寵於僖;有鮑叔牙、賓須無、隰朋以為輔佐;有莒、衛(wèi)以為外主;有國、高以為內(nèi)主。從善如流,下善齊肅,不藏賄,不從欲,施舍不倦,求善不厭。是以有國,不亦宜乎?」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從善如流」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
「從善如流」這句成語出自《左傳.成公八年》。春秋時,列國林立且彼此征伐不斷。根據(jù)《左傳.成公六年》的記載,該年秋天,楚國率兵攻打鄭國,當時和鄭國訂有盟約的晉國於是派兵前往援助,并且還乘機攻打臨近的蔡國。楚軍一聽到消息之後,馬上動員申、息二地的軍隊,準備援救蔡國。這時,晉軍將領(lǐng)趙同、趙括向主帥欒書建議正面迎擊,向楚國進軍。正當欒書準備下令時,知莊子、范文子、韓獻子三人卻勸他說:「我們是來援救鄭國的,鄭國的危機解除,我們不但不退兵,還去攻打蔡國,已經(jīng)是不義之戰(zhàn)了,現(xiàn)在還觸怒楚國,真打起來一定贏不了。就算贏了,也不是件光榮的事,反而自取其辱,不如退兵吧!」欒書聽了覺得很有道理,因此決定撤軍。這種能接受部屬提出好意見的處事態(tài)度,在《左傳.成公八年》就提到說,晉軍得以屢獲戰(zhàn)功,多在於欒書能聽從知莊子等三人的建議,另如能擄獲沈國國君揖初也是一個明顯的例子。因此對於欒書攻打沈國獲勝的這件事,就有君子評論說:「從善如流,宜哉!」意思是說聽從好的、正確的意見,是最適當?shù)男袨?。典故來源又見《左傳.昭公十三年》?!笍纳迫缌鳌沟墓适略诖颂巹t是表述楚國的公子比不得民心,也不像齊桓公那樣重用人才,聽從正確的意見,因此無法得到王位。後來,「從善如流」被用來比喻樂於接受別人好的意見。
Na S-an Ru Liu
下一篇:華而少實的意思 華而少實的典故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失魂蕩魄的意思 失魂蕩魄的典故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