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答案 1:
回復 袁靖亞 :先秦諸子流派復雜,但總的來說都缺少形而上的東西,朱熹援佛入儒發(fā)展理學以及后來的心學都算是對儒學的再發(fā)展,使之有更多的哲學思辨成分,魏晉清談絕不是簡單的給前人做注,-做了不少偽書也多虧清代學者考據出來我們現在的書才比較好讀,所以儒學得以昌明實賴歷代學人不斷豐富它的內涵。而現在的所謂另類解讀大多脫離了學術本身的范疇,只是心靈雞湯、成-、養(yǎng)生學改頭換面而已,我認為于國學本身而言是一件壞事
答案 2:
“國學熱”是對于過去忽視經典、拋棄經典行為的一次自然的理性的回歸,是人們在經濟生活水平提高以后對文化的一次內在需求的爆發(fā),是文化尋根問祖的良好表現。
“國學熱”是個好事,目前出現的國學大師以其個人風格和領悟“另類解讀經典”的方法,盡管可能會讓人離經典的本意相去甚遠,有些編撰的故事可能用于解讀經典也有隔靴搔癢之嫌,但是對于國學經典的初學者而言,用他們能夠接受的方式和方法把他們引進國學殿堂的大門還是值得肯定的方法。
因此于丹解讀《論語》,易中天解讀《三國》、《諸子百家》,紀連海講《清史》等等盡管遭到一些人的非議,但是他們作為普及國學知識,推動國學走入普羅大眾之間還是做了推波助瀾作用的,其推進中華文化傳承和發(fā)展的功德還是很大的,是件大好事值得充分肯定。
只是,在進了國學這座宮殿大廈的門里面后,就師傅引進門修行在個人啦。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對于國學和經典的興趣,認真的閱讀經典的原文,仔細的體味和把握經典的原意,體味、領悟和掌握古人的智慧。這樣才能真正的在浩如煙海的國學典籍中吸取文化營養(yǎng),才能把握住經典的要旨,然后才能夠與時俱進的應用于當下,為經典的傳承和發(fā)揚奠定堅實基礎。
為了國學的傳承和弘揚,應該在大、中、小學,開設中華經典的課程。讓中華文化的基因種植于青少年和下一代的身上,讓中華文化傳的承薪火不滅,讓中華文化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答案 3:
應該說是好的吧,拿心學來講,發(fā)展中不也出現了泰州學派等派嗎,學說畢竟都是要與時俱進,不斷有一部分被更新,當然同時也要注意,更重要的,是其核心部分要保留下來,此之謂不失其本心。
另外,我相信經過時代的大浪淘沙,真正的經典會保存下來,而脆弱的虛假的東西會被淘汰出去,因為這是精神世界的一份。
答案 4:
現在踏實做學問的少了,戲說派是主流!他們把現實世界的東西隨意的套在古文學的頭上,名著被根據導演好惡改來改去,各種老學新解肆意賣弄!中國缺少踏實研究國學的了!這和社會風氣有很大關系,急功盡利者居多。
下一篇:法律上的性侵定義有男女之分嗎?男生要什么到程度才會算是被性侵犯?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是什么造成了醫(yī)藥費用過快上漲?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