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據學者考證,大肚番王屬於平埔族拍布拉(Papora)族系,其統(tǒng)治力并及於洪雅(Hoanya)、巴布薩(Babuza)、巴則海(Pazeh)等中部平埔各族,為一跨族裔的部落聯(lián)合政權。大肚番長治下的領域,以位於今日臺中地區(qū)的Darida(大肚),Goema(牛罵,即今之清水)等社為核心,北起大甲溪流域,南至彰化北部,東抵南投,西及於海。
在十七世紀初期,外人對大肚王國的存在已略有所知。據《熱蘭遮城日記》的記載,1638年兩艘中國商船在牛罵附近失事,船員遭當地原住民洗劫殺掠;後來其他前往牛罵地區(qū)貿易的中國商人對荷人表示,當時統(tǒng)轄牛罵村社的是「轄有十八個村社,每村社有三十、四十到五十家屋」的王,這是正式歷史文獻中第一次提及「大肚王」的存在。此時大肚王國與外界的接觸僅止於少數漢人的貿易(或海盜)活動,其本身尚能保有相當程度的主權獨立;不過,隨著荷蘭勢力的逐漸由南向北伸展,荷人與大肚王國的沖突遂日趨激烈。1645年一月,荷人武裝商隊遠征基隆、淡水,回程途中對大肚王的領土發(fā)動攻擊,摧毀反抗的十三個村社,殺死居民百余人,此後十余年間,大肚王和其他西海岸的番社一起被納入荷人的管轄區(qū)域內,首長受荷蘭人的封賜,政治權力的移轉、繼承亦須經由荷人認可,大肚王實際已喪失了獨立的地位。1661年鄭成功進攻臺灣,其屯田兵力入侵大肚番長轄區(qū),壓迫當地居民,引起了大肚番領袖阿德狗讓與鄭軍之間的一連串激烈戰(zhàn)爭;初戰(zhàn),鄭軍慘敗,大肚番「其鋒甚熾」,且一度意圖出援被圍的荷蘭人,後來鄭成功遣宿將黃安率大軍增援,經歷一番殘酷的斬刈屠殺之後,才將大肚番的反抗勢力給平服下來。鄭經統(tǒng)治時期,大肚番再次起兵反抗,復為黃安所撲滅,此後大肚王國勢力衰微,至清朝年間,其政治地位為大甲一帶的岸里社所取代。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