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轉行擔任航海人員,并努力鉆研航海方面的學術,時間長達六年之久。1973年,廖氏因為與海外流亡人士通信,被警總約談後列管,并限制出境。無法跑船之後,廖氏一方面在高雄海專擔任助教,另一方面則透過閱讀當時被視為「激進」的作品,不斷積極反思自己過去所受的黨國教育的正當性。據(jù)其自述,這段時間「讓我懂得如何去思考問題,對同一件事情,從不同的角度去思索」,是他意識形態(tài)的「轉變期」。1986年,已經升為教授的廖中山赴英留學,行前接觸到鄭南榕的「時代」雜志,大受震撼,自此由大中國思想的擁護者,一變而為臺灣認同、臺灣意識最堅定的支持者。廖氏身為1949年移入臺灣的「外省人」,卻能打從心底熱愛臺灣,1992年,他與部份理念相同的「外省人」共同組成了「外省人臺灣獨立協(xié)進會(外獨會)」,并積極在報上發(fā)表文章鼓吹臺灣主權獨立的重要性。
廖中山的「獨立」觀,究本質而言其實是一種「自立自尊」的觀念。做為「外省人」,廖氏并不否認中國與自己的關連,不過他認為,「我生命的大半輩子都是在臺灣渡過,我應自認為臺灣人,不管旁人接不接受」。在他的觀念里,我們對於生長、養(yǎng)育我們的土地,必須要抱持著熱愛的心情去深刻理解之,因此,對臺灣的認同乃是對土地的認同。再者,臺灣文化是一種「海洋文化」,所謂海洋文化,意指寬容、廣闊、尊嚴的文化特質;相較於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排他性,海洋文化對於自立自尊自主的追求,更是臺灣人民應追尋的方向。以此為基礎,臺灣的認同也不該是族群對立、排他的,而是凝聚在島上的所有族群,不分省籍共同形成的一種認同。廖中山的獨立觀不以黨派之見為核心,而是從基礎找尋臺灣人民可能形成的共識,其視野的開闊實難能可貴。1999年,廖氏因長期奔波,積勞成疾,同年十月因癌癥辭世。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