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本遺址為臧振華1983年為寫作有關澎湖群島古代人類拓殖史的博士論文時所發(fā)現(xiàn)。遺址包含二個文化層,下文化層為澎湖群島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細繩紋陶文化鎖港期遺留。文化遺物以紅褐色夾砂細繩紋陶為特徵,器形以罐形器和缽形器為主。石器可見澎湖群島常見的玄武巖磨制小型石錛、砝碼型石網(wǎng)墜和磨制石刀;另外,尚出土為數(shù)不少以臺灣玉為材質(zhì)制作的玉器,包含玉錛工具和玉飾品。這些臺灣玉一般都認為其礦源是來自於花蓮的平林遺址。上文化層為以紅灰色夾砂素面陶為特徵的赤崁頭期文化遺留,屬於澎湖群島最晚一期的新石器時代遺留。一件貝殼的碳十四年代測定數(shù)據(jù)為3720±125B.P。此二個文化層的年代據(jù)推測分別為距今4700-4300年前以及4200-4000年前(Tsang1992;臧振華、葉美珍2000)。
目前,遺址所在地點由於望安島和將軍澳嶼間跨海大橋工程的興建,遺址地表因重型車輛的輾壓和任意的挖掘破壞,而受到相當程度的破壞。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