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樹皮布是一種利用拍打技術制作而成的非紡織布料,其制作過程與經(jīng)緯編織的織造法完全不同。樹皮布原料的來源,關系最為密切的是??频闹参?,尤其是楮(Broussonetia Papyrifera)與木波羅屬(Artocarpus)最為普遍。制作者將樹皮的纖維經(jīng)濕潤後進行長時間拍打,使韌皮纖維交錯在一起,便成為片狀的樹皮布料。不同的細小樹皮布料,又可以被拍打連接,1926年紙史專家Dard Hunter在西太平洋的Tongatabu就曾發(fā)現(xiàn)一條長210、寬20尺的樹皮布。使用樹皮布的傳統(tǒng)在十六世紀之前,似乎還廣泛地分布在亞熱帶地區(qū),但其究竟起源自何處?如何興起?現(xiàn)在仍是眾說紛紜。
澳洲考古學者P. Bellwood認為,樹皮布石拍在考古上常見於東南亞島嶼與大陸沿海地帶,也就是所謂南島語族的地理范圍。相對地,大陸地區(qū)的大多遺址往往主要出土紡輪,幾乎不見樹皮布打棒,這顯示出南島語族與大陸地區(qū)其他文化群體,在服裝文化上的差別。而樹皮布打棒,也就被視為是南島語族文化的一個重要文化內容。
迄今所知世界最為古老的樹皮布文化系統(tǒng),是距今5000-6000年前,環(huán)珠江口的大灣文化。臺灣關於樹皮布文化的研究,則以鹿野忠雄為研究先驅者,他在1940年從語言學、民族學、植物學和考古學的角度,首次論證了臺灣樹皮布文化的存在。隨著近年來臺灣考古田野工作的蓬勃發(fā)展,樹皮布打棒的出現(xiàn)也愈來愈多,迄今至少有25處遺址,包括臺東都鑾、臺北圓山、臺東卑南、宜蘭武荖坑、南投水車頂?shù)龋加写酥匾z物的出現(xiàn)。不過,臺灣考古學目前則少見有相關的研究。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