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翰宇、幼丹,出生於中國福建省侯官縣的一個讀書人的家庭,其高祖父於1734(雍正12)年入籍福建之後,四代均以游幕為業(yè),在衙門中擔任俗稱的「師爺」或?qū)W官。沈葆楨於西元1839(道光19)年中舉,1847(道光27)年中進士,隨後被選為庶吉士,授職翰林院編修,1854(咸豐4)年任江南道監(jiān)察御史,次年改任江西九江知府,隨曾國藩征剿太平軍,1861(咸豐11)年升任江西巡撫,1866(同治5)年授福州船政局總理大臣。西元1874(同治13)年,臺灣爆發(fā)牡丹社事件,清廷指派沈葆楨以欽差大臣辦理臺灣等處海防兼理各國事務大臣之身分來臺巡視及辦理海防,沈氏於審度臺灣當時的情勢之後,建議聯(lián)外交、儲利器、儲人才、通消息四大方向,在政策上包括開山撫番、移駐巡撫等,在建設方面之具體規(guī)畫包括設置近代化炮臺、購置輪船槍炮、安裝電報系統(tǒng)及開礦采煤等。於奉準之後,沈氏隨即調(diào)集人力、分項推動。1875(光緒1)年,沈氏調(diào)任兩江總督之後,臺灣洋務運動之工作由巡撫丁日昌、劉銘傳接續(xù)完成。沈葆楨所主導完成的建筑物以炮臺為主,包括:南方澳炮臺(1874),以及安平二鯤鯓炮臺(1875,第一級古蹟)及旗后炮臺(或稱旗後炮臺,1875,第二級古蹟)兩座近代化洋式大炮臺。南方澳炮臺由革職留任福建陸路提督羅大春負責督造;二鯤身炮臺由候補知府凌定國會同法籍技師帛爾陀(Berthaud)及魯富設計及監(jiān)造,雇工興建;旗后炮臺由記名提督唐定奎交由候補知府田勤生及副將王福祿率淮軍興建,而帛爾陀(Berthaud)及魯富或許參與了規(guī)畫的工作。沈葆楨於1879(光緒5)年於兩江總督任內(nèi)病故,享年60歲,贈太子太保銜,祀賢良祠,諡文肅,建專祠。
參考資料
歷史建筑資料庫分類架構暨網(wǎng)際網(wǎng)路建置第一期委托研究計畫成果報告書/計畫主持人林會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