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6世紀時,臺灣北部海岸系周邊海域水手的航行指標,文獻中出現(xiàn)「淡水洋」地名,應(yīng)是船只補給飲水之地,即今淡水河;16世紀末水手們更頻繁地航經(jīng)臺灣北海岸,此一汲水處成為泊船地,被稱為淡水港,西班牙稱之為Puerto Tamchuy。
1620年代荷蘭聯(lián)合東印度公司占領(lǐng)臺灣西南海域的大員島,促使西班牙王國先後派兵占領(lǐng)雞籠港、淡水港;西班牙占領(lǐng)時期,他們到淡水港采買米糧,而華人、日本人來此交易土產(chǎn),如硫磺、獸皮、藤、染料植物。此一時期北部臺灣主要的貿(mào)易港是雞籠港,但隨著雞籠不再扮演貿(mào)易轉(zhuǎn)運港的角色,淡水港因淡水河域的土產(chǎn)輸出,從1640年代以後成為北部臺灣的主要貿(mào)易港,是臺灣島沿岸航線的要港之一。華商亦由此進入臺北盆地,與原住民交易。
18世紀時,船只停泊地由淡水河北岸移至南岸八里坌,亦稱八里坌港,1733年(雍正11年)設(shè)立八里坌巡檢,稽查地方,1790年(乾隆55年)八里坌定為「正口」,船只可以合法對渡福建港口。但隨著臺北盆地的開墾及商業(yè)發(fā)展,港口機能移至新莊、艋舺,八里坌港逐漸沒落,至19世紀時河岸沙壅,船只又依北岸停泊。
1861年(咸豐11年)淡水開放為通商口岸,茶、樟腦的出口帶來淡水港的繁榮,但基隆港口門寬深,淡水港則港道淤淺,加上19世紀末鐵路興建至基隆港、日治時期臺灣總督府修筑基隆港,使得基隆港取代淡水港,成為北部臺灣最重要的港口。1993年起政府於淡水河口南側(cè)建筑新港,稱為臺北港,可視為淡水港之遺緒。
中文關(guān)鍵字:西班牙王國 , 淡水港 , 臺北港 , 淡水河 , 八里坌港
英文關(guān)鍵字Kingdom of Spain , Tamchuy port , Taipei port , River Tamchuy
參考資料
下一篇:淡水測候所遺址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清代歷任臺灣府臺灣縣羅漢門縣丞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