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臺灣設(shè)縣,始於1661年(永歷15年)鄭成功率師來臺,一面圍困在熱蘭遮城的荷蘭人,一面設(shè)官治理,置承天府和天興、萬年二縣,由知縣統(tǒng)轄。
1684年(康熙23年)清廷在臺灣設(shè)立臺灣府,下轄臺灣縣、鳳山縣、諸羅縣。依清制,知縣為親民之官,職司徵稅與訟獄;平常在境內(nèi)要教化地方,討奸除猾以維護治安。臺灣縣知縣的職缺,屬於「沖、繁、難」三種不同行政難度的「要缺」,縣治在府城(今臺南市)東安坊。鳳山縣知縣屬於「繁、難」的中缺,縣治初在半路竹(今高雄路竹),後遷移至興隆莊(今高雄市左營)。諸羅縣知縣屬於「繁、難」的中缺,縣治初設(shè)在佳里興(今臺南縣佳里鎮(zhèn)),後遷至諸羅山(今嘉義市)。
1723年(雍正元年)清廷在虎尾溪以北另設(shè)立彰化縣與淡水廳。彰化縣知縣屬於「繁、難」中缺,縣治設(shè)在半線(今彰化市)。1787年(乾隆52年)將諸羅縣更名為嘉義縣,以嘉獎其官民於林爽文事件時守城之功。1875年(光緒元年)以前,臺灣之行政區(qū)劃為一府四縣。
1875年新設(shè)臺北府,下轄三縣:一為淡水縣,縣治在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qū)),職缺為「沖」字簡缺;二為宜蘭縣,縣治在五圍(今宜蘭市),為「疲、難」中缺;三為新竹縣,縣治在新竹(今新竹市),為「疲、難」中缺。臺灣府所統(tǒng)轄的原鳳山縣,劃分出恒春縣,縣治在猴洞(今屏東縣恒春鎮(zhèn)),為「疲、難」中缺,以因應1871年牡丹社事件的變局。
1885年臺灣建省,下轄臺灣、臺北、臺南三府,省會設(shè)於橋孜圖(今臺中市)。臺北府維持不變,省會臺灣府下轄四個縣,除彰化縣外,另設(shè)苗栗、臺灣、云林三縣。苗栗縣縣治在今苗栗市,為「沖」字簡缺。臺灣縣縣治在橋孜圖,為附郭首縣,屬「沖、繁、疲、難」四種行政難度的最要缺。云林縣縣治原在林杞埔(今南投縣竹山鎮(zhèn)),後遷往斗六門(今云林縣斗六市),為「難」字簡缺。臺南府(原臺灣府改)所轄四縣不變,僅將臺灣縣更名安平縣。
中文關(guān)鍵字:林爽文事件 , 臺灣省 , 臺灣府 , 臺北府 , 臺南府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