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xué)習(xí)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本書以地點遠(yuǎn)近為順序,始彭湖(今澎湖)、次琉球、復(fù)次為三島、麻逸(今呂宋島),范圍包括閩粵沿海、南洋等海域,遍載兩百多個地方的天時、氣候、地理、人物。學(xué)界今已確知三島、麻逸在菲律賓群島北端,而依地理位置推知,本書所指「琉球」應(yīng)為臺灣的西南端一帶,「自彭湖望之甚近」,并且「海外諸國,蓋由此始」,故有學(xué)者據(jù)此認(rèn)定,臺灣西南端是元代東洋針路(航線)的起點。
但在1369年(洪武2年)編修的《元史》說「澎湖諸島與瑠求(琉球)相對,亦素不通」,而且「近代諸蕃市舶,不聞至其國」,明朝初年對琉球尚無所知,則元代琉球是否為東洋針路的起點,甚至是東洋針路的一環(huán),不無疑問。
《島夷志略》描述琉球人「男子、婦人拳發(fā),以花布為衫,煮海水為鹽,釀?wù)釢{為酒」;參照成書於1617年(萬歷45年)的《東西洋考》,記載雞籠(今基?。┮粠У脑∶?,不論男女皆「裸逐無所避,女或結(jié)草裙蔽體」,此一風(fēng)俗維持到清領(lǐng)初期未變,以此推溯14世紀(jì)的臺灣原住民,實無法以花布為衫;至於煮鹽、釀酒,依1602年陳第撰〈東番記〉及清初史料,亦無法支持其說。
本書「琉球」條附「毗舍耶」,作者僅言「僻居海東之一隅」,未指毗舍耶是在何地,今日亦有視為臺灣之一隅者。然而此段也有兩處與史不符:一是提到男女「纒紅絹、系黃布」。14世紀(jì)前半葉的臺灣原住民,尚無紅絹黃布;二是毗舍耶人「伏荒山窮谷無人之境,遇捕魚采薪者,輒生擒以歸,鬻於他國,每一人易金二兩重」。臺灣原住民有馘首之習(xí),卻從未以生擒販賣人口為業(yè),而且直到明末,臺灣西部的原住民仍未使用貨幣,東部原住民到日治初期才逐步建立貨幣觀念。
汪大淵自述本書皆為親身游覽、耳目親見。內(nèi)容不免因一人一時之見而有所偏倚,但皆得自親身閱歷,參考價值更勝前代諸書。
中文關(guān)鍵字:琉球 , 東洋針路 , 毗舍耶
英文關(guān)鍵字Okinawa , Visaya
參考資料
下一篇:Rokaho舊社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Mukeraka舊社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