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罰的一種。在罪犯面上、額上、臂部或其他處刺刻,涂墨以作標(biāo)記,謂之刺字。清代刺字始用於1646年,最初多用於盜賊,後來有刺緣坐、兇犯、逃軍、軍流、外遣、改遣、改發(fā)等。有刺所犯上事由者,如刺「強(qiáng)盜」、「竊盜」、「搶劫」字樣。有刺發(fā)地方者,也有分別刺滿文、漢文者。刺字的部位是面和臂,刺面在鬢下頰上,刺臂在肘下腕上,字方1寸5分,面闊1分半,不準(zhǔn)過限。在刺孔中填上黑色墨,使之顯出文字。初犯者杖罪以下刺右臂,次犯刺左臂;徒罪以上刺面,再犯、三犯者,無論輕重均刺左面。大抵上是犯律者多刺臂,犯例者多刺面。凡竊盜刺字後充當(dāng)眼線,二、三年無過,并能緝獲強(qiáng)盜2名以上,竊盜3名以上,給予自新之路,準(zhǔn)其起除刺字而為良民。但如果私自銷毀刺字者,處以枷示杖責(zé),并補(bǔ)刺原字。臺灣的偷渡者處罰方式即刺字逐水,不僅以初、再、三犯衡量其刺字的部位,且要逐回原籍。
參考資料
〔★李鵬年等編,《清代六部成語詞典》,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