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據(jù)記載,吳兆麟為江蘇無錫人,是在清乾隆五十一年(西元1786年),臺灣發(fā)生「林爽文事件」,南路的莊大田攻陷鳳山縣城(左營舊城),殺害當時的鳳山縣令湯大奎後,才於清嘉慶五年(西元1800年)繼任鳳山縣令。
而在清乾隆五十三年,林爽文事件平定後,當時的官民有感舊城三面環(huán)山,強敵在外窺伺,易攻難守,協(xié)議將鳳山移建下陂頭街﹙今鳳山市﹚,成為鳳山新城。吳兆麟繼任縣令後,有感於新城城廓周圍以刺竹編棘為藩籬,根本無法有效守御縣城,於是在清嘉慶九年﹙西元1804﹚倡建六座城門,大東曰朝陽(今中山路龍山寺旁),小東曰同儀,亦曰東便(今三民街44巷),西曰景華(今光遠路,捷運鳳山站路段),南曰安化(今立志街與五甲路交界處),北曰平朔(今中正路與光復路交界處),其外門曰郡南第一關(今中正路與協(xié)和路交界處)。日後曹謹才在道光十八年﹙西元1838﹚年,於六座城門上建城樓,且筑六座炮臺及外濬濠塹,奠定了鳳山新城的規(guī)模。
吳兆麟并在原本的舊城之外,於鳳儀書院西側(cè),另建座鳳邑城隍廟,且在城隍廟檐口東壁立座高六尺、寬二尺四寸的「忠節(jié)流芳」碑,以褒揚前任守城殉節(jié)的縣令湯大奎及典史史謙。
但在新城的六座城門落成沒多久,於清嘉慶十年十一月,臺灣再度發(fā)生「蔡牽侵臺事件」,鳳山新城遭蔡牽的黨羽吳淮泗焚城攻陷,吳兆麟不得已棄城遁入六堆粵莊(今屏東內(nèi)埔),以圖收復縣城。
同年的十一月二十九日,吳兆麟與守備陳名聲及同知等共謀回埤,由粵兵送至淡水溪南止,吳縣令為前隊在過溪時,突然遭遇埋伏,吳兆麟不幸於磚仔窯莊遭賊兵截殺。
隨著日後鳳山市街道擴建及鐵路辟建,當初吳兆麟於鳳山新城﹙今鳳山市﹚所倡建的六座城門,如今只剩下同儀門,即東便門,成為鳳山新城碩果僅存的古城門。
而吳兆麟所倡建的鳳邑城隍廟,迄今已擁有二百多年歷史,是鳳山市的四大古廟之一,更是當?shù)孛癖姷闹匾叛鲋行摹?p>
中文關鍵字:蔡牽事件 , 鳳山縣城 , 鳳邑城隍廟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