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32年發(fā)生在嘉義、臺灣、鳳山縣境內(nèi),以張丙為首的抗官民變。張丙,嘉義縣店仔口(今臺南縣白河)人,世代經(jīng)營魚行,性喜排解困難,講義氣,頗得地方人士尊重,儼然為地方勢力。1832年臺灣因為稻谷欠收,各鄉(xiāng)皆禁止米谷外流,店仔口由張丙倡導(dǎo)。該鄉(xiāng)有米商偷運米糧出境,為盜匪所劫,米商誣告是張丙所為,嘉義知縣因此通緝張丙。適值其友人陳辦與人發(fā)生械斗,亦遭嘉義知縣追緝。張丙認為嘉義知縣不公,乃結(jié)合陳辦對抗官兵。1832年11月、12月先後殺死嘉義知縣邵用之、臺灣知府呂志恒,之後正式豎旗抗官,自稱「開國大元帥」,在嘉義境內(nèi)焚搶。鳳山、淡水也跟著全面騷動。12月22日福建陸路提督馬濟勝帶兵渡臺,與臺灣總兵劉廷斌共同平亂。1833年1月張丙等人被捕,事件乃逐漸平息。
參考資料
〔★劉妮玲,〈清代臺灣民變研究〉,臺灣師范大學(xué)歷史所碩士論文,1982〕〔→馬濟勝、劉廷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