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新埔板條是以在來米跟地瓜粉(主要用來加強彈性)調和制成的,平鋪於模具上吹乾後,會形成一大塊,嫩白如手帕狀,炊熟後可再切成條狀煮食,老一輩的客家人又稱為「面帕板」。
制作板條的技術,據傳是在清朝乾隆年間,隨客家移民從廣東傳入臺灣。制作板條的米,以放置1~3年的在來米舊米最佳,混合少許的地瓜粉或太白粉調成米漿,放入盤內蒸煮熟,口感滑溜柔潤,且耐煮不易斷。料理時,可以先將板條燙熟後,再加入紅蔥頭、碎蔥花及香菜,還可以放些青菜及薄肉片增加口感,水滾即起,加入豬大骨熬成的湯頭,或是乾炒,都相當美味。
在新竹縣新埔鎮(zhèn)僅有的三條路上,板條店多的幾乎是每這走三五步就一間,如日勝板條店,蔣經國總統(tǒng)就曾三度光臨。目前由第二代繼承經營,在以往葷食的板條外增加素食的板條。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曾舉辦過板條美食創(chuàng)意比賽,希望讓板條不單單只是地方小吃,還可以走出小吃店,邁向國際化。就如同面一般,板條料理也是付予它多樣化的面貌,不僅是色相、口感、烹飪方式、作法也可以有不一樣的新方式誕生,為板條料理生命不斷創(chuàng)新。
中文關鍵字:新埔 , 客家 , 板條 , 小吃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