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番記〉
分類: 歷史
常識詞典
編輯 : 常識
發(fā)布 : 08-10
閱讀 :391
明陳第著。萬歷30年(1602)沈有容將軍率領(lǐng)21艘軍艦攻打窩藏在臺灣附近的倭寇,陳第原為平倭名將戚繼光之參謀,也隨著軍隊來到臺灣。亂平之後,軍隊停泊於大員(安平)20多天。當(dāng)?shù)氐脑∶耦^目大彌勒率領(lǐng)族人數(shù)十位,設(shè)宴款待,獻鹿饋酒,以感謝軍隊替他們除去倭寇,陳第於此期間走訪西拉雅族人,對其風(fēng)土民情有所認識。陳第回鄉(xiāng)後與友人陳學(xué)尹提及在臺之見聞,陳學(xué)尹鼓勵陳第記錄下來,於是1603年寫成1500字左右的〈東番記〉。此記可說是中國政治勢力介入臺灣當(dāng)?shù)氐拈_始,是研究臺灣古地理及原住民生活的重要史料。由於臺灣原住民本無文字,因此17世紀以前的面貌只能藉由此文來了解,但陳第限於時空,所敘述的范圍大約在臺灣西南沿海一帶,但已是記錄西拉雅族最早的文獻之一。其內(nèi)容涵蓋婚喪習(xí)俗、物產(chǎn)、器具、飲食、耕獵漁戰(zhàn)、衣飾等,極其詳盡。像文中提及此族為母系社會,女性才有繼承權(quán),故女勞男逸。無時間觀念,不知自己年歲。人死以火烘乾,屍體直接置於屋內(nèi),屋壞重建時才將死者直立置於地下,若屋不重建則屍體不埋。平時不許私自捕鹿,必冬季集體行動,捕獲如山丘一樣高的鹿。喜食鹿腸中未消化之草,名百草膏,不食雞,養(yǎng)雞只為拔其尾毛裝飾旗子。害怕接近海,所以不會駕駛小船,只能於溪澗捕魚。不穿衣服,婦女只著草裙,也不穿鞋,但健步如飛,能走數(shù)百里。男子戴耳環(huán),女子斷兩旁二齒以為裝飾。這些風(fēng)俗習(xí)慣有些已無法探尋蹤跡,尤其平埔族群因居平原,從明鄭時期就開始與漢人接觸,漢化非常迅速,可知〈東番記〉確實留下臺灣早期人類學(xué)重要的記載。(黃美玲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