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海書院位於艋舺(今臺北市萬華區(qū)),原名文甲書院(文甲與艋舺諧音)。道光十七年(西元1837年),淡水廳同知婁云議建書院於草店尾祖師廟北畔,未果;同年,紳民林國珯捐獻地基在下嵌莊(即現(xiàn)址),以周智仁等人為董事,因控案延廢,至道光二十三年(西元1843年),同知曹瑾才興建完成。道光二十七年(西元1847年),閩浙總督劉韻珂來臺巡視,將文甲書院改名為學海書院,而且由同知曹士桂親自兼任院長。同治三年(西元1864年)進行重修,重修之經(jīng)費除同知王鏞撥罰款三百五十六圓外,其余一千四百五十八圓由擔任院長的大龍峒舉人陳維英勸捐。學海書院的創(chuàng)建與學田的設置由淡水廳主導,規(guī)模頗大,同治六年(西元1867年)同知嚴金清所設立的艋舺義塾與光緒五年(西元1879年)設置的淡水縣儒學,皆附設於學海書院之內(nèi)。學海書院經(jīng)費雖豐,但在光緒十八年(西元1892年),原先淡紳胡焯猷、郭宗嘏捐充興直堡、八里坌堡等大租款項歸新竹明志書院之經(jīng)費,因淡、新分治, 而該租項皆在淡邑境內(nèi),學海書院與新竹明志書院還曾為此發(fā)生爭租案件。
日治初期,將書院充作日本陸軍宿舍,1896年「國語學?!故聞账?jīng)短暫遷移至學海書院內(nèi)辦公,1908年日人公開標售此地,由艋舺人士吳永富標得,當時有高姓族人商請轉讓,改建為宗祠,即今位於環(huán)河南路之高氏宗祠。 書院建筑原有三進,1974年環(huán)河南路進行拓寬,第一進之門廳乃縮退新建;目前高氏宗祠以學海書院之名義被指定為國家三級古蹟,除例假日外均開放參觀,為現(xiàn)在臺北市轄內(nèi)唯一僅存之書院遺跡。
參考資料
林文龍,《臺灣的書院與科舉》(臺北:常民文化出版,1999),頁56。王啟宗,《臺灣的書院》(臺中:臺灣省政府新聞處,1987),頁69-70。楊護源,〈北市書院初探—以學海書院為中心〉,《臺北文獻直字》128期(1999年6月),頁87-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