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惠來里遺址系於2002年5月發(fā)現(xiàn);東海大學陳圣明同學在衣蝶百貨停車場發(fā)現(xiàn)細繩紋紅陶片後,回報至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遂由組主任何傳坤協(xié)同研究員屈慧麗及劉克竑等進行遺址調查與范圍確認。因內涵豐富,遂進行數(shù)次的試掘工作,至少至2004年3月便進行三梯次的發(fā)掘工作,確認此遺址有兩層文化堆積,也對本遺址在中部史前文化層序的重要性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本遺址含有兩個明確的文化層,包括了臺灣西海岸史前新石器時代中期的牛罵頭文化及晚期的番仔園文化,另外也有出土典型大坌坑式繩紋陶及營埔文化的遺物。重要遺物方面,牛罵頭文化層出土了三連杯豆形器、陶紡輪、石錛、半月形石刀等。其中蛇紋巖質的石錛,說明了當時西海岸中部與東部確實已有交流。番仔園文化層中,出土了保存良好的獸骨、龜甲及稻米遺存,說明了當時農業(yè)與漁獵并重的生業(yè)型態(tài)。遺跡部分,出現(xiàn)許多灰坑、柱洞及礫石結構,以及數(shù)十座的不同年齡的墓葬等,文化層堆積厚達六十公分以上,顯示在不同時期中惠來里遺址均為一個集中型態(tài)的大型居住型遺址。
本遺址碳十四定年結果,為3964±40B.P.及1320±50B.P.,可代表此遺址早期(牛罵頭)及晚期(番仔園)的人類占居時間。由於本遺址同時出土了大坌坑式粗繩紋陶、牛罵頭文化細繩紋陶、營埔文化黑陶、番仔園文化陶器等四個不同類別的遺物,雖然縱向與橫向的連結關系尚待進一步討論與界定,但是恰可與張光直、宋文薰等早年對西海岸史前文化層序的界定相互對應,應在文化期相的代表性上有其地位。更由於該遺址位於行政當局積極開發(fā)地段,在經濟開發(fā)和文化保存之間引起社會的反思與討論,因此惠來里遺址成為近年最受注目的遺址之一。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