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wǎng)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wǎng)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1983年春天,方圓劇場在臺北市通化街租了一間45坪的地下室作為團址,同時展開定期的訓練與排演。劇團主要經(jīng)費來自實驗劇展及文建會的補助,所有團員都不支取任何報酬,純粹懷抱對戲劇表演的熱情。除了實驗劇展第四屆《周臘梅成親》與第五屆《什麼》的演出之外,方圓劇場還在自己的排練場里發(fā)表一些創(chuàng)作,邀請劇場人士觀看并提出意見,修改後至新象小劇場、皇冠小劇場甚至大專院校演出。創(chuàng)作方式與蘭陵劇坊相似,或寫劇本或集體即興創(chuàng)作,排演階段再將全劇定稿。
在1986年搬出通化街地下室劇場以前,方圓劇場除了實驗劇展三個演出外,作品還有《阿土東東:大橡樹采蜜記》等三個兒童劇(1983),《有情世界:結束了/家常菜/等待》(1984),《女人.面具》、《等待.無為》 (1985),《搭線》(1986)等,其中方圓劇場的兒童劇演出,可說是國內(nèi)以成人演出兒童戲劇的兒童劇場之始。
1986年搬出通化街後,陳玲玲赴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任教,其他核心團員各奔東西,方圓的活動只剩彭雅玲一人獨撐,幾乎停頓。1988年,在彭雅玲的努力下,在北市立美術館達達大展推出《達達之祭》,1989年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場推出《搖滾伊底帕斯》,1992年彭雅玲以「方圓劇場」名義在國家劇院實驗劇展中推出《荒野之狼》之後,轉往老人劇場方向發(fā)展,成立「歡喜扮戲團」,方圓劇場的活動於焉停擺。
參考資料
快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