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常識詞典網 , 一個專業(yè)的常識知識學習網站!
[ Ctrl + D 鍵 ]收藏本站
在2004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的相關考古調查計畫時,發(fā)現遺物大概都分布在耕地中經人為堆起的石墻或石堆中。本計畫調查時未發(fā)現陶片,但石器數目不少。遺址原為一緩坡地,現因耕種或開辟成東北與西南走向的長條狀多階耕地,以種植搭棚架的豆類蔬菜為多,現地已因整地而受到若干程度的破壞。
遺址的文化內涵,目前中研院的學者初步判定為「東埔一鄰文化」,而本遺址的年代,目前判定為距今1000-500年前。在遺物部分,曾經拾獲紅褐色夾砂陶腹片、口緣連接的腹片有拍印方格紋或柵欄紋,器型為侈口鼓腹罐;在石器部分,曾經拾獲長條狀打制石鋤、打制石刀等。在其他遺物部分,則曾經拾獲青花瓷和硬陶等。
本遺址的特殊意義在於,遺址出現的幾何形印紋陶,有助於進一步厘清中部印紋陶的內涵。而在內政部的評監(jiān)等級評估中,被列為「重要性遺址」之一。
(本文改寫自《臺閩地區(qū)考古遺址―南投縣》之內容資料)
參考資料
下一篇:Tauen/Savulo舊社 下一篇 【方向鍵 ( → )下一篇】
上一篇:《二十世紀臺灣佛教文化史研究》 上一篇 【方向鍵 ( ← )上一篇】
快搜